写在富途上市后一场没有结束的战斗馨金融

一家由程序员创办的互联网券商登陆了纳斯达克,这是中国金融科技大潮下的「最佳注脚」,也是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重新定义「投资」的一个开端。

——馨金融

洪偌馨/文

59天。

这是富途控股正式启动上市到递交招股书所用掉的时间,整个过程都按照预设的Rundown顺利推进,没有一刻偏差。除了后来美国政府停摆了数十日的小插曲外,这已经接近于创始人李华心目中的完美IPO。

程序员出身的李华,理性而克制,每一次重大决定前他都会在脑中做一个清晰的规划,「就像写好的代码,会精准地推进。」就连股票定价,他也是提前想好了价格区间,再去跟投行开会。「价格预期不一致,就不上了。」

根据前期的初步沟通,机构投资者的反馈颇为热烈,于是从投行到公司内部,大家对于发行价的预期也一再上涨。但最后,定价会只开了半小时,李华拍板把价格定在了12块。「这几乎是投行建议的价格下限了」,一位富途的早期投资人说。

在去年的一次腾讯CEO峰会上,Martin(腾讯总裁刘炽平)跟李华谈起了IPO定价,「可以多考虑一下投资人那边,让他们看得到回报,这样才能更长久地支持公司」李华接受这位前老板的建议,他希望调低发行价,让更多富途的用户、投资者分享到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

因为,对于以经纪业务为核心的富途证券,以及它身后的富途控股而言,用户是一切的根基,也是承载公司未来无限可能的基础。这一点,对于腾讯出身的李华来说,再清楚不过了。

站在上市的档口,李华的身后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新经济时代,科技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孕育了大量新的机会,富途的崛起本身就是科技+金融的典型样本。

而在他面前则是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动荡的股市、低迷的情绪、以及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舍近求远」选择在互联网券商发展已超过20多年的美国上市和发展,李华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1

程序员们「闯关」

年12月的一个星期六。

还剩30秒,李华看了看手表,这位久经沙场的IT老将,此刻额头上已经汗涔涔一片。非交易日的港交所格外安静,李华觉得压力似乎被放大了无数倍。他深吸了一口气,全神贯注地检查着面前显示屏上各项数据的变化。

在李华旁边,富途那时的研发负责人马承珂还在修改代码,他们在为自研的交易系统能够通过港交所的验收做最后冲刺。

第一次在真实的交易环境中跑这套系统,李华和马承珂需要及时发现系统中的问题并即刻进行修复。在不足20分钟的测试时间里,他们修改并发布了至少二十个版本,「平均一分钟就要更新一版」。

“一次性通过了!”听到这个结果,邬必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时任东航金融董事总经理的他一手促成了与富途的这次合作,帮助这支创业团队把交易系统“送进了”港交所。邬必伟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因为证券交易系统极为复杂,容错率低且对安全和稳定性要求极高,证券公司的开发周期往往是以年计,并且港交所一次性验收通过的概率也很低,基本都要反复数次。而当时的富途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一个三人团队便“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最终,富途不仅通过了港交所的验收,订单成交3.7毫秒也是当时市场上响应速度最快的系统。

邬必伟被测试的结果和这个团队的能力惊到了,当时证券交易的平均响应速度在几百毫秒的水平,而他们只用了不到4毫秒。“这是基因里的东西,他们只是凭着惯性就这么做了。”这次合作也为后来邬必伟加入富途埋下了伏笔。

不过,当时的李华并不清楚这次验收给邬必伟带去的震动,他心里正盘算着如何把这套系统卖给证券公司。对于写代码、做软件出身的李华来说,这是他最熟悉的商业模式。

热衷于股票投资的李华在朋友圈里是小有名气的“trader”(交易员),他曾经在一年的时间里,用万港元的资金做了70亿的成交额。当然,用过若干券商的交易软件的他对交易链条上的各种痛点有着切身的体会。

证券开户、资金出入、银证转账、看行情、做交易、社群交流.....“体验上都是满满的槽点。”李华如是总结当时的港美股交易体验。尤其对于内地投资者而言,仅在香港开设证券和银行账户这两件事就足以把大多数人挡在门外。

交易系统的成功搭建让李华看到了IT技术在优化港美股交易体验上的价值和空间,他信心满满地开始向各个券商“推销”富途的产品。

但事情进展的并不顺利,李华很快便意识到,说服证券公司改换新的交易系统比预期中难上许多。尽管现有的交易系统普遍体验不佳,但证券公司仍不愿意冒险,何况要改变自己和用户的使用习惯,成本太高。

无数次碰壁终于让他下定决心:自己干。不过,由于这个决定过于“疯狂”,以至于在此后的两年里,他都没融到一分钱。

「炒股炒到走火入魔了?」经纬的合伙人肖敏第一次听到李华的这个想法,内心是「拒绝」的。他看好李华,每次到深圳都会找他吃饭聊天,一直在等他打定主意创业。只是没想到,程序员出身的李华要做一家券商。

肖敏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且不说李华的这个选择跨度太大,就经纪业务本身而言,这个券商最基础的业务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地位却越来越低。最近10年,中国证券行业的经纪业务从收入占比、体量到盈利能力均逐年下滑。

尤其,自年券商行业开启佣金战以来,行业佣金率从年的1.61‰将至现在的万二、万三,再加上线下展业、人工成本等不断提升,经纪业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薄利的板块。再加上,富途起步晚,要在完全成熟的香港证券市场以及竞争充分的经纪业务上重新趟出一条路更是难上加难。

在第一轮融资失败后,李华做了一个有些「冒险」的决定,他自己先后投入了万,选择继续「闯关」。

在香港注册成立6个月后,富途证券于年10月拿到了香港证监会发布的牌照(目前持有第1/2/4/5/9类牌照),不过等到真正对外营业,又过了10个月。这个完善交易软件、打通结算系统、行情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工作比李华预想的还要难上许多。

2

成为那条「鲶鱼」

「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

这是李华在富途成立后写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