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学院与大学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的目光相反。大学往前看,学院往后看”,埃德温·斯洛森于年如是写道。他的这种二元对立论的问题在于,此时的美国高校是一种两面体,就像罗马神话中的雅努斯一样。它同时看着前后两个方向。当时的学院是复合性的,其特点便在于多重品格。
年到年的美国高等教育中蕴含中一个令人困惑之处,即大学创建的时代同时也是学院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巧合呢?亨利·亚当斯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解释的线索,他是一名波士顿的贵族,在哈佛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忧心忡忡的他对美国大众文化疑惑不解。
年,一位本科生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从哈佛获得的学位在芝加哥相当值钱。”这番言论让亚当斯颇感忧虑,不过大多数美国人则不会。好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上大学越来越普及。上大学是社会经济流动的一种途径,因此成为越来越多青年所追求的经历。除了可以增强挣钱的能力以外,学士学位还被暴富家庭视为获得社会地位的手段、
一位腰缠万贯而自己却没有上过大学的父亲,极有可能会非常重视将自己的儿子送入一所著名学府接受教育。白手起家的富翁想让他的儿子获得上大学的经历,并因此与那些出身显贵、有教养家庭的年轻人们联系在一起。对大学校长们而言,这种上大学的愿望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意味着大笔不期而至的资金。
在年时,高校都在为低迷的人学人数犯愁,这些数据显示申请上大学的年轻人比例正在下降。然而,到世纪之交,大学的状况和面貌都发生了显著的改观。与宏伟的校园新建筑一道,“大学男生”-以及,后来的“大学女生”-成为了美国商业文化中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19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变革就是上大学变得普及,并成为一种人们引以为傲的经历。这意味着在现代化和工业化占据主导的时代中,传统院校还能发挥一定的影响力,而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大学创建者们给出不利预测的情况下,颁发文学士学位的本科学院仍然没有衰落下去。大学创建者们在公开言论中倾向于将传统学院贬低为过时陈旧之物,但是在私下谈话中,他们承认大学依赖于学院的复兴。最为实际和明显的原因在于,研究生项目需要大量受过教育的学生作为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申请者。
其次,正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管理层吃到一番苦头之后才理解到的,任何大学都不能在没有本科生支付学费的情况下运作下去。最后,博雅人文学院为大学结构提供了真正的,以及象征意义上的核心,它有助于培养校友和捐赠者的忠诚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哈佛大学的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的文字中窥见一二,他在解释为什么哈佛的“大学模式”没有将传统的本科生学院吞并这个问题时写道:“哈佛学院与社会和体育竞赛的传统息息相关,如果将它取消,那么很明显,哈佛大学就跟克拉克大学没有本质差别了。”
正是这种情况将新的现代大学与学院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促进了二者的共同繁荣。学院繁荣的一个特点在于,学校的声望来自于悠久的历史,而不是现代特性。耶鲁大学的校友亨利·塞德尔·坎比将这个时期称为“美国学院的哥特时代”,其意暗指深色灰暗的校园建筑在美国的现代主义生活方式出现之前,就已经为活跃的本科生文化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坎比对世纪之交以前的那十年进行了回顾,他认为:“比较晚近的学院,不管是“州立的',还是“私立的”,都是在早一些的学院基础之上塑造它们的生命与理想。”
在年,布朗大学校友杂志的编辑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没有哪所新英格兰地区的院校不需要更多的资金,但是这种说法是否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感觉,认为金钱乃是建设一所大学的唯一要素,并日赋于大学财前以却怎么也买不到哈佛、耶鲁和布朗大学的历史与老榆树。”学院庆典:图片新闻报道与校园影像到年间,有关高深学术研究的新闻报道连篇累牍,所有这些无不预示着现代大学的出现,但是,美国公众在此时期对本科生的校园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成为当时的一项重大社会发展。
更重要的是,这种兴趣在接下来几十年间始终保持增长。如果想要寻找有关这种转变的证据,我们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官方的课程表,还需要搜集关于校园文化与整个国家大众文化之间发生联系的核心要素,例如服装广告、流行杂志、低俗小说、校歌和校际体育比赛。在一些全国广泛发行的杂志上,通过专题报道的标题就能明显发现公众对校园生活的兴趣。
除了有关宏伟的大学新建筑的图片报道以外,编辑们发现,读者们还喜欢阅读有关知名大学中学生生活的概况文章。公众对校园围墙背后所发生的事情充满了好奇,新闻撰稿人和摄影师们则为这种好奇给出了至少一部分的答案。在年到年期间的一些全国性的杂志上,比如《独立者》、《大西洋月刊》、《世纪》、《斯克赖伯》、《麦克卢尔》、《观点》,新闻报道的题目包括“美国的本科生”、“女子学院的生活”、“普林斯顿的新旧校园生活”以及“世故的大学生”。这种风格的大众读物是内部人士的骄傲与外部人士的好奇相结合的产物。
为了跟上大学校园生活的发展,新闻记者们发挥了阐释者的作用,他们要向校外人士解释一所院校所具有的独特词汇和习惯。记者们认识到,公众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院校的形式与功能,他们对难以捉摸的学院精神同样充满了好奇。正如一位小编所阐述的一样:“在所有学院和大学都在开展的系统教学和研究以外,每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所高校还具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和氛围,这与“完人”的培养。
新闻记者用比拟的手法描绘了大学生们意气相投的共同经历:“牧场上一同嬉戏的小马驹”、“划浆船上的船员同伴”。相比之下,教授和他们的家庭则很少得到大家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