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5日上午,杜长明的新书《从故乡出发》评论会在美丽的徐州金龙湖畔隆重举行,参加人数之多几为徐州文坛开始以来最高,大家欢聚一堂,情景十分热闹。几十个人,人人争相发言,如果不是主持人限定了时间,会议恐怕要开到第二天也不能结束。主持者是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徐州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李继玲女士,出席会议的有徐州市作协主席杨洪军等。我是从南通匆匆忙忙赶来的,本来准备临场发挥讲几句的,但是因为没有看到书,心里没底气,加上身体未愈,表达所限,再看其他人一个个拿着稿子念,我没有稿子,就不愿意讲了。可是不讲不行,主持人点了我的名,我只得站起来,说了几句话。我就说了三句话,外加五个关键词。这三句话是:一我是回来看看老朋友的,二我也是来结识新朋友的,三我是来祝贺杜长明的散文集《从故乡出发》出版的。五个关键词是:一转身,二向度,三温度,四广度,五接地气。这五个关键词是针对杜长明的散文说的。我没有多解释。
事情过去多天,静下来细读大作,避诸位所谈内容,找个感觉,信手写来,遂成以下文字。
01
总体印象
《从故乡出发》是杜长明老弟的第五本散文集了,前四部都是医学科普类,虽然好看,但是专业,而这一部则是文学散文,不一样的味道。我读了后,总的印象是:好,很好,果然如我所望。他的散文除了以上我说的几个关键词外,还有如下特点:一是语言美。语言这东西有特殊性,看上去不美的语句放在一定的地方就变得不一样了,就产生了光彩,拨动了我们的美感神经,于是它就变美了。这里的奥秘是,它是不是用在了它必须的位置?是不是最精确的表达了作者和当时情景的最佳状态?是不是真的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是不是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这就牵扯到后边几个方面了,作者感情是真的,所记事实又是真的,真真愈实,实而见善,善而美,再擅长于表达,恰如其分,美就在其中了。举一个例子,《撞出的一段亲情》里,通篇的语言都是朴实的,然而因为情真,则让人感到字字珠玑,句句优美。美句,不见得字词多美,字词美只是美丽的外衣,内涵美才是真的美。曾见过思想肮脏却词句美轮美奂者,或者感情苍白而语言华丽者,读着总觉得如吞芒刺,如鲠在喉,其虚伪和空洞实在让人受不了。二是感情真。集子里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曾亲历过、感受过的,他是如实记下了他的所思所想所念,所以都表现出了情真意切,拳拳之心可见。当然,存在的事情在一些人的笔下往往写出来则不可信,那是他们没有把握好他的思想感情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他是站在“写作者”的角度看待那些事实的,于是事实与真实就产生了距离。而杜长明首当其冲,把自己摆进去,完全放在一个透明的板上,四面八方都可以看清他的“真面目”,五脏六腑都摊给大家看了,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焉有不感人之理?评论者讲得太多了,但是大家却很少谈到感情与事实的关系,不弄清这一点,怎么能说得清他文章里的情感为什么会引入共鸣?怎么能对作者以后的创作起些微作用?他写父亲,写母亲,写其他亲朋,甚至写不沾亲不带故的人,都一样感人,为什么?那就是因为他的感情真,真到了好像只有事实本身一样。三是记叙实。这一条我几乎可以不要了,因为以上已经提到,然而我觉得仍然是他这部散文集的一大特色,它与25日那天我说的几个关键词一样,是不可或缺的特点之一,也是“接地气”的原因之一。他的散文应该基本都是记叙文,是绝对“非虚构”,是事实“真相”的抽象。《故乡》一辑里的诸篇,《岁月》一辑里的诸篇,除《高洁鸣远说金蝉》《和沈括聊天》外,哪一篇不都讲的实实在在?就是这两篇,除了“高远”和“古贤”,其情感也实实在在,掺假不得。亲历的人,亲历的事,写出来实打实,这就是杜长明成功的诀窍。四是结构稳。散文是开放的文体,也是私密的文体,它的写法各异,随便写出来可能都是散文,几乎无法确定其界域。可是,散文之所以能够成其为文章,是有它的“硬核”支撑的,这个“硬核”就是结构的完整性,离开这个,则不成其为文章,亦即不成体统是也。文章是一个“小宇宙”,自有其结构及循环规律,不遵循这个规律,破坏了这个规律,成文已难其章何有?这就要求结构一定要稳,四平八稳,稳稳当当,如一个三角支架,牢牢抓住三个点,形成一个理想的稳固的物理形态。杜长明的散文结构稳表现在哪里呢?我以为是,他首先确定了“事实核”,所有描写都围绕这个“核”展开。有些时候,作者也许不自觉,但是因为这些事实经过沉淀,经过思考,它们剩下的就已经是精华,而精华内部就含有“事实核”,在写作中自然而然地就围绕着它进行了。其次还要前后左右的搭配。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配,配得好就美丽无比,配不好就会出现瑕疵,但是只要有了“事实核”,就不可能差到哪里去。另外就是辞藻了。因为散文立意已定,思想感情有了基础,想外表好看,就要靠“粉刷装饰”,这是一道文字功夫。杜长明文字功夫也了得,文章到了他手里,就变成了精心精意的艺术品,一个个小小的“安琪儿”。02
行万里路
杜长明在摩洛哥游学我还是腾出时间说一说杜长明的游记散文吧。古人做学问,讲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把“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放在一个“框子”里,可见“行万里路”是多么重要。古人是怎样做学问的呢?一个是“学”,一个是“问”。读书,向书本深处读,力求读出精华,读出独有的感受。书读多了,并有了独特感受,记录下来,就成了他自己的学识。有不懂的,就问,就投师,不耻下问,方可成才,于是问师求道也成了他们时髦的标志。连孔子都不远百里问道于老子,而且他的学问就是边走边学,一部《论语》有很多不是在课堂上讲的,是在野外说的,是他周游列国时发出的,或者针对某些事、某个人谈的他的看法或见解,说一说对某事的处理意见。这些东西积累多了,就成了大学问。像李白,他仗剑天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吟一路歌,既增长了学问,增加了见识,又“斗酒诗百篇”,成为一代诗仙。汉代郑玄亦是如此,他才高八斗,依然寻师学艺,最后拜马融为师,成就了他学富五车的经论,成为经学大家。杜长明在俄罗斯杜长明作为今日学人,他更有能力行万里路。特别退休后,时间充裕,也正好是最能充实学问的时候。为了增长学识,他走遍祖国大地,领略山河壮美,亦从大陆及港澳台而至海外,南亚五国,东南亚之行,美国、俄罗斯及澳洲,日本、韩国,这些年他的足迹已经遍布几大洲了。杜长明在游学途中他是有心人,每到一处,都要研究那里的人情世故、自然风貌、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等等。他还深入民间,调查研究,争取第一手资料,用新的知识充盈自己,或者补充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把这些当作修正自己的有效途径,多问多记,不断给自己“充电”。比如,他随“驴友”徒步到皖南阳产,曾请过一位山民吴大姐做向导,吴大姐不是阳产人,但是她嫁了阳产老公,所以对那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向他们讲述了阳产的前后变化以及自然景观,这些在一般游人看来也就是陈年掌故,听听而已,可是杜长明不是,他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知识点,消化着,酝酿着,终于成了一篇美文《皖南阳产看土楼》,成为他大脑里知识的补充。还有他的《旅柬印记》,那也是他调查研究的结果,是从被别人遗弃了的材料里扒出来的“珍珠”。一般来说,出外旅游,导游是最好的地方文化教师,也是风土人情的传播者。这是杜长明旅游调查的最好媒介。在徐州周边,他则更加辛勤地参与采风,“行万里路”,进行田野作业,深入考古现场,寻找名胜古迹,聆听专家讲解,对一切史实,都刨根问底,力求获得最多的材料资源。就在《从故乡出发》评论会的第二天,他就奔赴皖鄂交界的大别山腹地鹞落坪采风了。他把时间抓得很紧,把退休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当作“充电”的最好时机。这中间,他读了多少书,没有人算得出来,好像每次出门,他总是带着书,路上和闲暇时间不是看书就是思考,他把读书和行路、学和问都紧紧抓在手里,一刻也不放松。03
著万卷书
杜长明是勤奋的,他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了“规划图”。事实上,他是完全按照这个“规划图”行动的,他要用自己的笔写出具有世界性的散文,因为他在记录和描绘这个世界。他的游记散文在本书中占有很大分量。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先说徐州及其周边吧。他写过的文章就有《到兰考,听张继焦讲焦裕禄的故事》《城北古驿道寻迹》《城西有座山》《“白毛女洞”探奇》《梦溪园随笔》《南武山下访曾子》《虞姬村里寻虞姬》《台儿庄的梦想或童话》《这里的橡树有几棵》《探奇蒲家庄》《梁山泊的收获和遗憾》等。杜长明在新书发布会签名售书
再说较远的吧。他写过《基诺山寨的“诱惑”和“迷惑”》《到武陵去》《三千里寻亲到武夷》《黑瞎子岛见闻》《左手一指太行山》《处处惊心鸡冠梯》《南太行上那些“缸”》《我到东北去看雪》《一路祈祷到天池》《绍兴三题》《梦里何曾到横店》《地心归来不看谷》《惊奇梭布垭》《函谷关里访老子》《秦兵马俑与外国元首的故事》《夜色雁荡》《皖南阳产看土楼》《灵山岛有个贝壳楼》《山深不知处》《深秋,在婺源的缝隙里行走》《新安江左岸》《到神农架找“野人”去》《住在坑里的人》《泸沽湖只相信爱情》《左手大西洋,右手撒哈拉》等。得到一本作者签名的新书真的很高兴实际上,作者也去过港澳台,同样也留下了文字。描写海外风光和风土人情的:他写过《澳洲的道听途说》《左手大西洋,右手撒哈拉》《走马观花看哈巴》《旅柬印记》……所谓“著万卷书”,“万卷”指很多,并不是确数。古代的国人著书立说,爱用“卷”来分章分辑,所说一卷就是一辑或者一章,这里谓其多也。用会上某评论者的话说,杜长明著作等身,“等身”者亦谓其多,与著万卷书实属一致,是可喜可贺的,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他的勤奋。如果单说游记类散文,与徐霞客好有一比,也有人称他为新时期的徐霞客,良有以也。04
一点希望
这一点重复了评论大家的话,杜长明在给大家的赠书上书写了“再出发”三个大字,就是说,现在的成就还刚刚铸就,还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故乡出发,从现在出发,他要再接再厉,奔向新的目标。我相信,杜长明有这个实力,只要他下定决心,不畏艰难,继续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为徐州文学界再添辉煌。这是我的希望,也是朋友们的期待。努力吧,兄弟!年7月10日写于养心居长按识别上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