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电影是人类技术文明伟大进步的产物,它利用生动、形象、逼真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带给观众直观享受。电影首先是一种可以大量发行、娱乐大众的商品,同时也是人民生活变迁、社会动态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尤为明显。本文以英雄主义为研究对象,以年2月上映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和同为科幻题材的年美国电影《世界末日》为主要研究材料,对比和分析了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不同之处,以期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英雄主义历史可谓是英雄的传记,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拥有着自己的英雄史诗和对英雄及英雄主义特殊的态度和期望。英雄主义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价值。同时,英雄主义也可以被看成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它来自于人们在逆境中克服困难的经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影片能够一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活跃在各国的荧幕上。什么是英雄主义?根据《辞海》解释,英雄主义是指“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的气概和行为”。我国的英雄形象大多都具有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中国的英雄主义源起于祖先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曾经历无数次水患侵害,这一时期能够带领平民百姓战胜自然灾害的人便是英雄。历史长河中,外部侵略一度使我国千疮百孔,勇于起身反对侵略的抗战爱国人士引领的英雄主义成为战争时期民众的精神支柱。如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战士,均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临危不惧、舍己为人。此外,受压迫的阶级群众也需要英雄主义精神带领他们反抗地主阶级和资本家的迫害。无论是哪个时期的英雄,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他们不畏艰难,有着对整个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感,兼具集体观念与爱国情怀。这与儒家思想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不谋而合,即国家和集体利益远高于个人利益。这也是中国英雄们能够舍小我为大我,毫不犹豫放弃“小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无私成全“大家”的原因。而英文韦氏词典将英雄定义为“因伟大或勇敢的行为或优良品质而受到尊敬的人”。英语国家中的英雄形象常常因突出个人的行为和品质而受到尊敬,并没有强调牺牲自我的精神。美国文明的历史与世界各大文明相比非常短暂,至今仅是短短几百年。美国的英雄主义始于四百多年前一批难以忍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离开故土,冒险乘船横渡大西洋开辟新世界。这些先民们为了自由,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熟悉的文明世界,投身荒野;通过个人坚忍不拔的奋斗、创造了独立平等的新生活。可以说,美国先民身上体现出的要求个人独立和自主的精神就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比如好莱坞典型的西部牛仔电影里英勇无畏、敢于冒险的英雄人物大多都是个性鲜明的单打独斗形象。同时,受宗教信仰影响,美国民众相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这也是美国电影史上平民英雄不断涌现的原因,即便是拥有超能力的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卸下强悍的装备,也都曾是普通人。简言之,美国的英雄主义弘扬的是独立自主,个性突出,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英雄主义在中西电影中的差异英雄主义之所以深得各国观众喜爱,源于人类普遍具有崇拜英雄的情节。西方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层出不穷,以美国电影为例,从最初的《超人》系列,到《勇敢的心》《钢铁侠》《头号玩家》等,每一个英雄人物都深入人心。而近年来中国电影也对英雄主义题材颇为青睐,从《卧虎藏龙》到《战狼》《红海行动》以及《流浪地球》,这些有着浓重英雄主义情结的影片都受到国内观众的热捧。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其生长的土壤,不同国家电影塑造的英雄形象都鲜明地表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和同为科幻题材的美国电影《世界末日》在故事情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讲述了在地球濒临灭亡的危机时刻,英雄人物为保卫地球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而然,两部影片所塑造的英雄角色却完全不同,充分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和集体英雄主义形象年2月5日上映的中国电影《流浪地球》将故事设定在年,讲述了太阳急速膨胀衰老,即将毁灭,届时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面对绝境,人类提出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表达的是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背景为太阳即将毁灭,地球濒临灭亡,全人类为了自救,第一次跨越种族、政治等分歧,联合起来倾尽全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影片开头,主人公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儿子刘启四岁时便将他留给岳父韩子昂照顾,自己离开地球前往国际空间站和国际同侪肩负起领航者的重任。十几年后,当刘培强完成工作准备返回地球时,意外发生了:全球多地发动机先后停摆。刘培强留在国际空间站,而此刻,他的儿子、岳父都不同程度的在地球表面参与了流浪地球的计划。从姥爷到父亲,到儿子,祖孙三代人齐上阵,传递出非常独特而浓厚的中国人特有的亲情观念。影片所塑造的英雄,并不是像好莱坞电影中孤胆英雄凭一己之力拯救世界,而是遵循集体主义原则的英雄。比如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刘启和韩朵朵,在失去至亲逃生无望的情况下,听到任务召唤立刻放下悲伤,承担起更高的使命。配角无论是插科打诨的Tim,刚正不阿的救援队长王磊,还是程序员、救援队成员,在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时都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竭尽全力甚至不惜牺牲自我。虽然影片中这些人物的形象并没有塑造得个性鲜明,令观众过目不忘,但他们都没有算计个人利益,更没有在危难时刻冲动离开集体的行为,一种超越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贯穿始终。影片结尾部分,当地球穿过木星时,由于木星地心引力,地球即将和木星相撞,危在旦夕。刘培强为了拯救地球,决意自我牺牲,用太空舱剩余的能量去点燃木星。刘培强不仅仅是献出自己生命救了自己儿子那么简单,而是通过牺牲自己,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他不仅守住了一个小家,同时也守住了千千万万个家庭。这是诞生于集体主义中的英雄形象。此外,影片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通常以好莱坞影片为代表的西方科幻电影如遇到地球即将毁灭的时刻,大都会有超级英雄站出来拯救世界,或者全体选择乘坐太空飞船逃离地球的场景。而在中国制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共同承担起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重任,他们并没有选择制造太空飞船离开地球寻找新家园,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走。这既有着中华文化中故土难离的情怀,同时也突出了中国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流浪地球》整部影片中,自我奉献的精神、集体英雄主义情怀以及故土情节和国际通力合作的理念贯穿始终。《世界末日》中的父女情深与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年的美国电影《世界末日》,英文是Armageddon,这一词汇来源于圣经,意为世界末日,即一切事物的终结。影片讲述的是美国太空总署发现一颗巨大的陨石正朝地球方向而来,并将在18天之内撞上地球;为了阻止陨石造成人类的毁灭,太空总署决定派人登陆陨石的表面,并钻洞贯穿至陨石的地心,放入核弹引爆,使其在撞上地球前就先在太空中毁灭,而身负此重任的是钻油井工人的工头哈里和其手下A·J·弗罗斯特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电影中英雄人物的塑造也顺应时代背景,由单一的视角向着更多元的方向转化,人们心目中英雄的概念也在不断丰富。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上映伊始便在国内外均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与西方价值理念虽有差异,但并不冲突。当前,全球化促使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再单一的评定某种文化的是非高下,而是倡导多元文化和平并存的局面,人们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包容性也与日俱增。电影通过独特的文化形式,广泛传播着各自国家的文化精神,推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通过电影对比研究中西文化,既有利于不同国家文化互相借鉴汲取,促进文化交流,又有利于我国电影更迅速准确的在当前国际化的电影文化大潮中把握机遇,积极变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