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万块去旅行,差点把孩子弄丢带孩

北京酒渣鼻中医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5/9105852.html

闺蜜一直被身边的朋友们diss,不带孩子出门去旅行。

于是,今年暑假,她和老公商量,把手中的工作放一放,带着两个孩子去看一看世界,长一长见识。

夫妻俩拖着儿子,带着闺女,在外面折腾了好几天,可孩子们却对景点根本不感兴趣。

上五年级的儿子,对满眼的风景很不屑:带他去影视城,看着拍摄用的房屋和道具,他很不耐烦地说:“看这些假东西干嘛呢?”去博物馆,他看着那些出土的文物说:“你们是准备买东西吗?”

两岁的女儿对名胜古迹也丝毫没有兴趣,反而更喜欢在景区外面玩石子。

更可气的是,出门第四天,儿子在景区走丢了。

那天,他们是去看一个名人的故居,儿子觉得没意思,又嫌累,所以就坐在门口等着,却没有想到入口和出口不是一个地方。

兵荒马乱了一番,才把儿子找到,闺蜜夫妻气得想打人。

这次旅游细细碎碎花了3万块,孩子没长见识不说,闺蜜和老公也被折腾得苦不堪言,纷纷表示:带孩子旅游就是花钱找罪受。

闺蜜说,她再也不会带孩子去旅行了,有那个钱和时间,还不如带他们去游乐场,吃吃喝喝更划算。

为人父母,用心良苦,之所以不辞劳苦带孩子去旅行,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开眼界。

可是,旅行≠长见识。

首先,年龄过小的孩子,长途旅行,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

心理学博士洪兰建议父母说:“如果孩子还很小,带他出去,一路舟车劳顿真的没那个必要。大人孩子都累,孩子也欣赏不了景点,更不会了解人文景观背后的故事。”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适合公园或者植物园玩,路程不远,来回方便,而且,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反复地说和听,才能记住自己看的东西。

其次,走马观花的旅行,没有任何的“含金量”。

很多父母带孩子去某个地方旅行,只是因为那个地方很有名,别人都去了,所以自己才想着带孩子去的。

有的孩子说,出门旅行,连不高兴都成了奢侈。因为一旦有一丝不高兴,爸妈便批评说:“花了那么多钱,陪你出来玩,你还不高兴。”

这样的旅行,对孩子除了有“劳其体肤”的意义,再无其它。

让“旅行=长见识”这个等式成立,有一个必要条件,那便是让孩子带着问题和知识去旅行。

尤其上了小学以后的孩子,他们都是有主见的。如果父母带他们去的景区并不是他们所感兴趣的,这将是特别乏味的一趟旅行。

孩子对于旅行,只有了解,才有热爱。

3岁以上的孩子,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对于外界的感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打算带孩子出去旅行,他们会观察到更多的细节,如果让孩子通过书本或者其他方式对旅行途中的景点事先有所了解,然后再让他们带着这些知识,身临其境地去看,这种旅游才是最有收获的!

旅行前,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攻略,把路线和基本的景点梳理一下,这样不仅让孩子对旅行有参与感,而且,还会提高孩子对旅游的期待和兴趣。

今年,是建国70周年,表妹一家到北京玩了玩,提前把做攻略这事儿交给了上六年级的儿子。

上网查景点、门票的费用,及各个景点换乘的路线,小外甥都认真地一一标注。而且,关于每一个景点的历史背景,他还特意去了学校的图书馆查资料。

站在长城上,他问:“你们知道长城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它是用什么建造成的吗?”

表妹夫妻俩配合地摇摇头。

小外甥说:“长城主要是由砖石和土造成的,是古代人用来防御外敌侵入的。这一路,每隔一千米就有一个烽火台,用来通风报信,一共有座。这凹下去的地方,是用来射箭防御的……”

小外甥的侃侃而谈,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大家直夸他厉害,知识渊博。

小家伙自己也有点骄傲,玩的兴趣更大了,对长城的感情也更深了。

表妹夫妻俩对视一眼,暗暗窃喜。

余光中说:“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

让孩子爱上旅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一个支点。

最初,孩子并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他们能认知的可能只是自己生活的地方。

多看书,这是一个让孩子认识和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会让孩子知道,世界原来这么大,有这么多的国家,中国有那么多美丽的地方。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父母带孩子打开旅行的正确方式。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套专为孩子打造的地理科普书——《带着问题去旅行》(全10册),中国、世界各5册,还附赠中国、世界两张大地图。

我捧到手的时候,真觉得相见恨晚。作为市面上难得一见的专门写给孩子的地理科普书,有了它,即使孩子足不出户,也能读懂全世界,真心觉得应该早点给娃读。

《地图里的世界:带着问题去旅行》(5册),以洲为界,分为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南北极5册。每本大概讲述11个国家。

《地图里的中国:带着问题去旅行》(5册),以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5册,每册6-7个省级单位。

这套书教给家长与小读者,一种最新鲜最有意义的旅行方式——地图+问题+旅行,让出发的孩子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你们去往的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每一处地点。

不像常见那种散点图注式的地理科普书,《带着问题去旅行》的知识点讲解形式十分新颖:地图+照片墙+问题墙。

比如,在去江苏旅游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孩子把地图和书对照来看。首先摊开地图,对照书中的介绍,找到江苏在地图上的位置,了解它的基本概况,包括简称、省会、面积、代表建筑特产等。

接着,孩子在书里的“照片墙”板块了解到,苏州有著名的苏州园林、苏绣,南京有中山陵、漂亮的雨花石,去江苏必须要听一听昆曲,尝一尝蟹黄汤包,品一品碧螺春……

与此同时,孩子还会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产生一些疑问:南京为什么有很多雨花石?南京在古代为什么叫“金陵”?苏州为什么有“园林之城”的美名?……“问题墙”贴出这些典型问题并解答,从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进而带着兴趣和问题去实地探索证实。

除了这些基本形式,还设置了“特别的我”板块,着重对某一地区的特色进行重点介绍。

这样的形式,更加直观有趣。出发之前先定位,找到最感兴趣的点,由点及面深入阅读;出发之后去寻找、去发现,眼前的世界与书里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不同。只有这样,带着地图、带着好奇心去旅行,读书与旅行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书中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自然奇景、文明古迹、旅游胜地、地标建筑、民俗习惯、文化特产、各色美食、珍惜物种………….无所不包,拓宽了孩子的多学科知识面,也让知识更有体系了!

比如天津的地名是怎么来的,相信很多天津人都不知道呢??

河南为什么简称“豫”?原来是人牵象之地的意思,这也是象形字“豫”的起源。??

生活在遥远的拉丁美洲的秘鲁人和中国人竟然是老乡?!??

法国人为什么不装空调???

还有对知识的专题总结,如“漫游中国古都”、“中国河流之最”、“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等。??

看完了这套书,再带着孩子去旅游,当地的历史典故、传说和文化风俗,娃说不定都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了~

每到寒暑假老师总是留作业,让孩子把假期去哪儿玩写成游记。很多孩子没话说,憋半天只能憋出一篇流水账。可是有了这套书作为游记参考,思路马上就清晰多了。各种趣味知识和典故信手拈来,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山西人为啥爱吃醋、秦始皇陵为什么没有被盗、福建为什么有很多土楼……写出来的游记绝对内容饱满流畅。

书中的配图也是十分Q萌可爱,就像看卡通漫画一样,特别符合孩子的口味。

北极熊邀请企鹅来北极玩耍,因为这里更“暖和”一些??

原来狗不理包子的得名是因为开包子店的“狗子”生意太火不理人,这下秒懂了~??

这些新颖有趣的形式,完全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哪怕是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在家长陪同下看得津津有味,小学阶段更可以作为绝佳的课外延伸书籍,特别实用。

全书还有著名主播配音朗诵和讲解(扫封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