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华
今年7月中旬,我参与了佛山市工商联联合南方日报组织的“佛山优品商路全球”主题调研活动,跟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前往东莞,走访调研了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
从东莞回来的第一天我就买了一幅世界地图,张贴在我办公椅背后的墙上。调研期间几名佛山企业家分享了布局非洲市场的故事,我回来后也经常盯着地图研究他们提到的这些非洲国家。在这些思想碰撞中,我深感广阔世界还有很多机会等待我们去发现。
跟着“拓荒者”重新看世界
整个调研过程我处于非常亢奋的状态,白天看了很多企业,晚上复盘会的时候企业家们会交流,相互启发,又产生了很多新的灵感,整个过程非常有收获。
调研期间,我们在华坚集团了解到他们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的经历;在复盘会上,佛山企业家、中辰国际集团董事长龚武也分享了公司开拓非洲市场的故事。这些非洲市场拓荒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经历了很多外界看不到的失败和教训。
透过这些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度还是很大的,但是现实逼得我们不得不往外去开拓更大的市场,尤其是对于一些在国内已经明显产能过剩的产业来说,这是必然要走的路。
我们过去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比较低,对产品的质量等各方面要求不高。但实质上,我们通过这些深耕非洲的企业得到了与过去认知不一样的事实。一些非洲国家虽然不发达,但是他们是实行欧洲标准的,众所周知,欧洲标准是全世界最高的标准。这背后有一些历史原因。但对企业来说,我们获得的启发就是看到了一片新的市场前景。
面对这片新市场,我们看到不同的企业以各自的方式去开拓发展,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客户群里获得了不同的效果。有的人是吃了大亏,现在还在不停“买单”,也有人走得很成功,不管是失败的教训还是成功的经验,都值得好好学习研究。
从产品到制造出海的新思考
我们企业现在有两个板块的业务,一是照明产品的出口代工,二是做国内工程渠道的照明产品供应。由于近年国内对学校开展照明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疫情后对紫外线照明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为我们业务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增长。
中国生产了全世界大多数的照明产品,我们要继续往上走必须要做好全球市场。但疫情这几年改变了很多企业的经营思维和经营方式。由于来往很困难,线上沟通始终是有缺失的,效果肯定不如面对面。很多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就丢失了。同时,物流不仅成本变得非常高,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去年也开始改变运营模式,必须先把一部分产品运到海外仓,然后再由当地的公司去做分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另外,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利润空间越来越低,这也使得企业要改变以往的生存模式。大家可能注意到,近年来,纺织服装等行业中国企业开始往东南亚、非洲地区布局,这背后关税也是重要原因,但人工成本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内的人工成本上涨比较快,东南亚、非洲地区的人工成本不到国内的1/3。
对于企业来说,我们不仅要从消费端考虑去开拓更大的市场,还要从制造端考虑去成本更低的地方布局。“走出去”也包括要让先进的制造能力、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经验“走出去”。海外布局生产比仅仅是出口产品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在非洲等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地方。
当然,我们已经有一批企业经过长期耕耘扎根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降低出海的风险。这也是我们通过调研促进企业交流的成果,我也从中发现了一些合作的空间。
“佛山制造”抱团出海的新模式
当你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并形成了渠道等优势,你就不仅能卖自己的商品。那些扎根非洲的佛山企业可以把“佛山造”的很多产品销往非洲。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北美地区建立了分公司和海外仓,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商业运营上可以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实际上,需要我们产品的下游客户,往往也需要其他的建材产品,他们也有“一站式”服务的需求。我觉得我们可以充当桥梁的角色,做佛山建材的“集成商”。
当然,集成的前提之一是大家的产品本身有很强的关联性,佛山建材恰好就是有很高的关联性,需要我的产品的客户,一定也需要你的产品,既然如此,干脆就整合在一起,提升整体的竞争力。
第二个前提是大家熟悉程度很高,相互有信任感,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佛山造”的知名度还是佛山建材圈子的联系紧密度都是“加分项”。这就是我在思考的“佛山制造”抱团出海的新模式。
我们已经有了海外仓资源,也对接过客户,提出过这种供应模式,他们也很认可,集成式的服务业很符合他们的需要,这些反馈给了我们朝这个方向发展的信心。
以前是各自为战,但是在未来的商业模式里面,我认为一定是强强联合更有优势。光靠一个企业,它的赛道和眼光都非常有局限。现在佛山制造也正面临着代际传承的关键阶段,很多新生代知识架构和经历,跟老一辈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也需要在传承父辈优点的同时,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打造一些新的东西。
(作者系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