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丨开眼看世界,从丝路地图开始中国一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来了。有《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暑去凉来,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终于可以从空调屋中摆脱出来,出行安排上。出门玩耍,少不了地图引路。可是,地图是怎么被一步步制作出来,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最佳拍档”呢?

(马王堆汉墓地形图)

在较为准确的地图被制作出来之前,东西方地理学都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阶段。直到晋朝裴秀总结出了“制图六体”法则,中国古代地图开始有了坐标系、方向、比例尺等,精确度有了保障,实用价值猛增!西方呢,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就是古罗马时期的托勒密。他在著作《地理学指南》中使用了经纬线和伪圆锥测量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托勒密地图)

自此,东西方地理学各自自成一派,波动向前发展,古代交往史上,它们曾有过两次“碰撞”,一次是在元朝,一次是在明末清初。双方激起了不小的火花,直到现在还被中外科学界拍手称赞呢。

(马克波罗绘制的欧亚大陆轮廓图)

元代,

马可·波罗一行人穿越大漠风沙来到中国之后,

开始在朝廷供职。

这期间,他们与中国相关测绘机构有了交集,

中国学者开始了解地球仪和经纬线网,

现存的文物显示,当时的中国地图开始有了海岸线的轮廓。

(墨卡托投影技术)

斗转星移,欧洲中世纪的“至暗时刻”过去,文艺复兴到来,大航海时代的推动下,欧洲地理测绘技术逐渐趋于精确。荷兰人墨卡托应用等角正圆柱投影编绘了著名的航海图——《世界地图》,这一技术在现代仍有广泛的应用,例如Google和百度地图等都是借鉴了这一技术。

(墨卡托绘制的世界地图)

有了船,又有地图,那些西方传教士“乘风破浪”来到中国,开启了中西方地理学交往的“高光时刻”。

(坤舆万国全图)

这里不得不说,利玛窦是个聪明人,明末,他一来到中国便穿汉服、说中文,还将带来的《坤舆万国全图》等地图们进行了

“中式改造”:添加了中文注释、将中国的位置调整到了中间靠左上的位置……果然此举一出,大受国人欢迎。这些地图一再刊印仍供不应求。

(皇舆全览图)

时间来到清前期,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明,康熙年间,一场由白晋等传教士和钦天监等政府官员共同开展的长达十年的全国测绘行动开始了。测绘在“中式”土地测量的基础上,结合了“西式”天文测量方法和三角测量法,完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除新疆、西藏部分地区外,它几乎显示了全国大部分土地,

珠穆朗玛峰更是第一次出现在地图上。大臣们评价称,“以六合为疆索,以八方为门户,檐员该广、靡远弗届,从来舆图所未有也。”

(三角测量法)

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中西国合作进行测绘的,开启了一种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官员合作进行地图绘制的模式。它被分发到各省、各部,还有木刻、彩印、铜印等多个版本。传入法国后,地理学家将其编纂成《中国新图集》,在巴黎、荷兰海牙等地出版,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康熙皇舆全览图——江南舆图)

由于具有保密性、保存不易等特点,地图的传播,比书籍的传播难的多,可还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留下了斑驳印记。它们就像一粒粒的珍珠,让古代中国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东方。

参考文献:

杨梦成.西方地图学的传入与《康熙皇舆全览图》[D]南京:南京工程大学,年,15—29.

乔卫.马晨燕.潭春洪.西方制图技术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制图技术的影响[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89—91.

曹婉如.中外地图交流史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12(3):—.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