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pf.39.net/bdfyy/bdfzj/
年“莫尔斯电码”的发明者塞缪尔·莫尔斯从华盛顿特区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条电报:“WhathathGodwrought”——(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有了这项新技术的问世,英国和美国开始在陆地上建造大量的电报设备以进行信息通讯。随着电报的流行开来,人们开始考虑在大西洋中铺设一条电缆连接欧洲和北美。电缆两端的地点分别选为欧洲的爱尔兰和北美的纽芬兰,这是欧、美大陆相隔最近的地方,有公里,并且这条线路上的海底地势平坦,非常适合作为海底电缆的铺设通道。
图:年跨大西洋电缆路线图时间来到年,在英美两国政府的资助下,一个名叫塞勒斯.菲尔德的美国商人和两个英国工程师成立了“大西洋电报公司”。在一切准备妥当后,于年8月,两艘载着电缆的船只,分别为英国的阿伽门农号和美国的尼亚加拉号从爱尔兰的瓦伦西亚出发。他们的计划是先由尼亚加拉号把电缆铺到整个线路的中间部位,然后接下来的一半路程由阿伽门农号接上,继续向西航行铺设到纽芬兰。但是,由于施放电缆的装置存在技术缺陷,尼亚加拉号在铺设了多公里后电缆突然断裂,价值几十万美元的电缆沉入海底。两艘船只得遗憾返回。
一年后的年夏天,“大西洋电报公司”第二次尝试铺设这条电缆线路。这次他们还是使用了同样的电缆。由于电缆闲置了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很多地方都已遭到破损,工人们不得不把破损的地方切除,然后再把两头拼接上。等他们装上船的时候,电缆看起来就像是完好无损的一样。
这一次,阿伽门农号和尼亚加拉号计划先在大西洋中部的某个地点会合,他们将各自携带的电缆与对方拼接好,然后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航行,双方约定阿伽门农号驶向爱尔兰,尼亚加拉号驶向纽芬兰。一切按照计划进行,两艘船开始往中间会合。在航行了4天后,突然一场巨大的暴风雨肆虐了海面,导致阿伽门农号偏离了航线,并造成45名船员受伤。在艰难到达会合地点后,两艘船开始背道而行,在各自铺设过程中,电缆又再次发生了断裂,他们不得不重返会合地点重新开始。几番周折后,终于在8月初,他们抵达了各自的目的地。
现在电缆终于铺设成功了!年8月10日,纽芬兰开始发送测试电报消息,爱尔兰的瓦伦西亚在两天后的8月12日第一次成功读取消息。8月16日,第一条官方电报发出,这条电报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向美国总统詹姆斯.布坎南发出的祝贺语。这条98个词的电报用了16个小时才发出。
9月1日,人们走上百老汇的街头游行,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但是好景不长,电缆的运行情况越来越糟糕,传递信息的速度越来越慢。在仅维持了三周后,电缆就无法工作了。经过由7名科学家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调查后,原来是“大西洋电报公司”的首席电工怀特豪斯向电缆中施加了高达伏的电压,从而击穿了电缆的绝缘层。怀特豪斯认为这样做可以消除信号的衰减和延迟。
图:年9月1日人们在百老汇庆祝尽管在这次失败后,英国政府和英国投资者仍然有兴趣再重新铺设一条横跨大西洋的电缆,一部分原因是大英帝国殖民了加勒比海的许多岛屿,铺设电缆可以让英国本土与殖民地之间进行有效的电报沟通。
威廉·汤姆森是研究年电缆的英国工程师之一(他后来成为开尔文勋爵),在后面的几年中,他继续研究电报电缆并大大改进了其结构。年,由詹姆斯.安德森爵士率领的“大东方号”开始新的电缆铺设,这艘巨大的船体安装了三个铁罐,可以容纳公里的电缆,并且甲板上配备了全新的放缆装置。年7月15日,大东方号离开爱尔兰的瓦伦蒂亚,驶向大西洋深处,在7月31日的这天,电缆在铺设了将近公里后在靠近船尾的地方折断,一端丢失在大海之中,大东方号也返回了英国。这时候,塞勒斯.菲尔德又重新组建了“英美电报公司”。年7月13日,英美电报公司租用大东方号再次出发,十几天后,大东方号在浓雾中终于到达了加拿大的哈茨康坦特,将大西洋电缆铺设完成。
图:大东方号年的新电缆工作起来要可靠得多。虽然最初用于政府和军事目的,但后来允许前往北美的欧洲移民与大洋彼岸的家人进行交流。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工人们又在瓦伦蒂亚和哈茨康坦特之间增加了五条电缆,至此,一个横跨大西洋的通信系统一直运行到了年。
油画《纽芬兰之心》年登陆纽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