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微课堂第4讲
《身心健康,幸福家庭》身心篇·心灵创造幸福
主讲人:王爱俭(常州市家庭指导促进会会员)
时间:年4月15日20:00
(微课堂音频实录)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王爱俭,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家庭微课堂与大家一起聊聊幸福的话题。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心灵创造幸福”。
大家可能还记得,前些年,央视曾就此向数千个不同地区、年龄、行业者进行采访,一时间,“你幸福吗”成了热门话题。这个调查和种种出人意料的回复,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很多人对幸福的茫然。比如诺贝尔奖得主莫言的回答是“我不知道”,这个答案是作家的回避或调侃吗?他接着的解读是:“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但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可以说,这也代表了很多人说到“幸福”时的共同感受:我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这么多,没理由说不幸福,可为什么就感受不到幸福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过去的穷苦年代,我们把希望寄托在物质改善,以为有钱就能幸福。甚至对不少人来说,能吃饱穿暖就是莫大的幸福。但当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之后,当我们所拥有的早已超出了温饱之需,幸福却和我们捉起了迷藏。幸福在哪里?钱带来了暂时的满足,但这种愉悦如此短暂,随之而来的,还有攀比和竞争。看到别人有更多的钱,更优越的生活,满足就变成了不满足,甚至带来了嫉妒和嗔恨。而我们期待的幸福,却像天边的云彩,可望而不可即。
可见,幸福远非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么简单,更不是拥有财富、改善生活之后的必然结果。为什么我们有了那么多,还是得不到幸福?这就涉及另一些问题: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特定条件下的假象,还是代表生命本质的存在?什么阻碍了我们获得幸福?或者说,幸福的最大杀手是什么?如果幸福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象,追求幸福岂不成了水中捞月,注定是一场不可企及的幻想?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必然是模糊而一厢情愿的。
答案在哪里?事实上,它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认识深度,而这个深度又取决于我们对生命乃至人生意义的认识。生命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二是心灵层面。那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悲观主义哲学认为,生命本身充满荒谬和痛苦。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追求幸福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乘佛教)又是怎样看待生命的本质?
下面围绕今天的主题“心灵创造幸福”,从以下五个方面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如何面对逆境
1.不接纳,痛苦的放大器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常会听到有人倾诉他们的不幸遭遇,包括健康问题,比如自己患有疾病乃至绝症;生死问题,比如亲朋好友突然去世;家庭问题,比如儿女教育、夫妻感情等等。此外,还有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天灾人祸带来的种种困扰。应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这些问题,只是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很多人本来按部就班地生活着,一旦遭遇逆境,就方寸大乱,一蹶不振,使人生陷入烦恼,甚至使整个家庭落入痛苦的深渊。
如果客观分析,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变故,未必能摧毁我们的生活。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如此痛苦,如此绝望?真正的原因,往往在于当事人的不接纳,而不是逆境本身。我们总是想不通,自己怎么会遇到这样的事!于是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指责老天无眼。正是这种不接纳,把原来的那点痛苦不断放大。可以说,我们的抗拒有多少,由此而来的痛苦就有多少。
为什么我们无法接纳变化?关键在于内心有一种恒常的设定。这种设定是以自我需要为中心的,觉得我的身体应该永远健康,我的家人应该不离不弃,我的朋友应该无比忠诚,我的事业应该一切顺利。我们甚至会暗暗觉得:像我这么好的人,所有天灾人祸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但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有了这份恒常的设定,我们还会执著于此,进而形成依赖,不希望它有任何变化,因为变化就意味着失去依赖,意味着现有的平衡被打破。所以,一旦生活中出现不如意,就会因抗拒引发焦虑、不安、恐惧,甚至嗔恨、愤怒等破坏性的情绪。我们希望生活健康、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希望一切都在稳定的状态下,感觉那才是幸福。但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稳定,事实上,它时刻都处在无常变化中。如果不能正确地面对逆境,人生就会如同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2.接纳,转化的智慧
为什么不同人面对同样的境界时,会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关键就在于是否接纳。如果我们有接纳现实的能力,即使面对逆境,也能处之泰然,积极应对,而不会对内心造成任何痛苦和烦恼。如何具备这一能力?首先要从内心正视“无常”。事实上,这才是世界的真相所在,就像春夏秋冬,花开花落。而所谓的永恒,只是我们的幻想和期待,是和世界真相不符的。
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从内在身心到外在世界,一切都处在刹那的变化中。也就是说,这种变化从不停息,哪怕任何一个极短的瞬间,都在不停地变化。就像苹果,不是在某个特定时刻腐烂的,而是在它看似完好时就趋于败坏了。人生也是一样,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没有一刻不在生灭变化中,没有一刻不在走向死亡。变是正常的,不变只是相对的。
中国古代《易经》所揭示的,也是关于变化的原理。如果我们真正认识无常,就能坦然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因为它本来如此,那样的话,任何逆境都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了。
关于接纳,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以“两支毒箭”为我们作了开示。第一支毒箭,是被箭射中时的身苦,也代表我们遭遇的各种逆境;第二支毒箭则是由此带来的心苦。当我们被第一支毒箭射中,痛苦已经发生时,要及时止损,避免继续被第二支毒箭射中,事实上,这是比之前更严重、更持久的伤害。
比如有人打骂你,不过是一时的伤害,但你对此怀恨在心或念念不忘的话,就会长久地陷入负面情绪,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十年。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反之,如果你能接纳的话,伤害就到此为止,不会进一步发展。
但我们也要知道,接纳不等于认同,更不是纵容,所以事后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以适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其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对方,而不是自己要论输赢,争对错。除了无常,佛教所说的因缘因果也可以帮助我们接纳逆境。
有不少人通过学习智慧文化,使家庭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夫妻相敬如宾,父子上慈下孝,同事和睦相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什么能有这些效果?就是懂得了向内观照,自我反省。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时,就不会一味指责他人,使关系更加对立。随着这样的改变,身边人也会发生改变,乃至整个环境都在随之改变,因为这就是正能量的传递。当我们能如实接纳一切境界时,还有什么会让你受到伤害,让幸福打了折扣呢?
二、幸福要有福
1.五福临门
就像流水要有源头、树木要有根系那样,幸福也需要有福报的基础。中国古代有句非常吉祥的话,叫“五福临门”。所谓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包含了构成幸福的各个因素。
首先是长寿,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往往会因一些并不致命的疾病早夭,能够颐养天年,安然享有人生,可谓人生重要的福报。
其次是富贵,包括富和贵两部分。富是指财富,能够生活无忧,精神富足;而贵是指地位尊贵,品行高尚,受到世人的恭敬。
第三是康宁,即身体健康,内心安宁,这点非常重要。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我们的追求往往偏向外在的财富和地位,而康宁是现代人普遍缺乏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非常认同,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就像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无论装饰得多么华丽,也没有多少意义。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整日缠绵病榻,生不如死,即使再富有,地位再高,有幸福可言吗?
没有健康的心灵更是麻烦。现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浮躁、混乱、不得安宁。
曾经有首流行歌曲,叫“最近有点烦,有点烦,有点烦……”这个无处不在的“烦”,正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其实,“烦恼”一词就来自佛教。烦是扰的意思,恼是乱的意思,烦恼就是扰乱内心安宁的因素。一旦陷入烦恼和负面情绪时,幸福就被自动屏蔽了。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当内心被烦恼占据,幸福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哪怕你拥有别人艳羡的富贵荣华,也不会带来幸福感,因为在你心中,它们都被烦恼打上了烙印。只有当内心没有烦恼,像一片无云晴空时,幸福才会不请而至。
所以,解除烦恼才能身心自在,这是幸福的重要前提。
此外,古人把“好德”列为五福之一,很有意义。随着道德教育的缺失,很多人对道德不以为然,甚至将道德行为视为一种吃亏。这就涉及一个问题,道德对自身有多大意义,对社会有多大意义?德是德行,从外在来说,是待人处世的原则和素养,从内在来说,是健康、正向的心理因素。所以说,践行道德就是在培养健康心理,铸造健全人格,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正能量。
另一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使福报可持续发展。可见对人生幸福而言,不论内因还是外缘,道德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五是善终。“善终”就是临命终时身无病痛,心无挂碍,能安详自在地离开人间,而不是突遇横祸或久病在床。
总之,幸福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如果长寿而不康宁,富贵而无好德,或是最终不得好死,都算不上幸福人生。所以,追求幸福也要从这些方面着手,不仅拥有外在财富,还要身心健康,德行高尚。
2.要有福,先培福
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拥有这些福报?不是说你能力强,就一定有福。因为福报也有它的前因后果,所以首先必须培植福田,主要是悲田、恩田、敬田三种。
悲田,就是慈悲普天下的劳苦大众。他们需要快乐,可是没有快乐;他们想摆脱痛苦,可是没能力摆脱痛苦。如果我们从慈悲心出发,帮助他们获得快乐,解决痛苦,就是在长养慈悲,耕耘悲田。
恩田,就是对有恩于你的人,比如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包括一切众生,乃至山河大地,都怀着感恩心去回报。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人帮助,也离不开日月天地,山川草木。正是因为这一切的存在,我们才能自在无忧地生活。所以,我们要以感恩心面对这一切,尽己所能地回馈他人,包括关爱社会,保护环境。当我们心怀感恩时,看到一切都会非常欢喜。
感恩不仅是福报的源泉,本身就是一种健康、正向、让人快乐的心理。在回馈的同时,自己当下就能受益。相反,如果不知感恩,总是带着负面心理看问题,觉得谁都欠了你,结果只能让自己痛苦。
敬田,是对有德者心生恭敬,包括我们的老师等社会上德高望重的人。当我们内心怀着一份虔诚和恭敬时,心会得到净化,变得清净而调柔。而当我们无所畏惧时,则会肆无忌惮,使内心躁动而混乱。所以,带着恭敬心面对有德者,才能得到正能量的加持。
耕耘福田,关键是建立三种心,即慈悲心、感恩心和恭敬心。这是产生福报的发电站,能源源不断地制造福报,让心灵越来越健康,生命越来越自在。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和什么样的境相应,可见,拥有什么样的心才是主导。
如果一个人没有慈悲、不懂感恩,也不知恭敬为何物,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不能带来幸福的。所以,除了做事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更为重要,后者才是幸福的关键所在。
总之,幸福绝不单纯是以财富决定的,而是由综合因素组成。其中,德行是基础,身心健康是关键,外在条件是辅助。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幸福,才是完整的。
三、提高认识,智慧没有烦恼
1.外境、心态和认识
幸福和人生观有很大关系。西方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引导我们积极、正向地看待问题。从东方心理学(佛教)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认识,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因为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呈现在认识上的影像,是被个人感觉改造过的。比如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和狗看到的世界一样不一样?肯定不一样,因为狗的认识和人不同,所以狗的见闻觉知自然也和人不同。
除了感觉以外,我们还要受到情绪的影响。比如我们对那个人有好感,看他做什么都顺眼;对那个人很讨厌,看他做什么都不顺眼。可见,拥有什么样的认识模式,对于每个生命非常重要。
我们的认识也会影响到心态。
有个故事说,一位老阿婆整天哭泣,天晴天雨都要哭。别人问她哭什么?她说:我有两个女婿,一个做雨伞,一个做瓦片。天晴时,我想着做伞的女婿没生意了,所以要哭:下雨时,我想着做瓦的女婿没法干活,所以也要哭。后来有位禅师对她说:你换个方式想,下雨就想着做伞的女婿,天晴就想着做瓦的女婿。阿婆自从调整认识之后,每天都乐呵呵的。
这就说明了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的差别。佛教既不是消极心理学,也不同于积极心理学,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如实、正向的思维。所谓如实,就是和事实真相相符。
2.如实认识
人活在哪里?其实是活在自己的念头中,活在一种心理状态中。我们不了解自己,可又非常在乎自己,结果就会产生错误认定,把种种不是“我”的东西当做是“我”。其实,这是人生最大的误解,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来来去去的云彩,却从来没有见过那个虚空,从来都不知道,云彩背后的,才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西方哲学有一句重要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我们每天都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