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如果以地缘的理念来区分文明,世界上可分为海洋文明(岛屿、航海)与陆地文明(游牧、农耕)两系,随着几千年滚滚前进,早期的文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衍生和演变,目前来说,大部分国家只能称为海洋(陆地)国。相对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崛起得较迟,有趣的是,自从这两个性质的文明崛起以后,隐隐一直有对抗的趋势,虽然没有任何一个冲突的由头是对方是“海洋或陆地国”。我们在历史中可以找到很多的这样的例子,在第一代海洋文明崛起的国家便是从地中海发源的希腊,与它打了三次战争的波斯便是陆地文明的强国,而希腊的内部矛盾,斯巴达、马其顿都属于陆地国,而雅典拥有着强大海军,属于海洋国。第二代海洋国的崛起,则是在十五世纪后的地理大发现,在这个时间崛起的国家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等,基本不能称为文明,而仅是海洋强国。大航海时代到来后,是欧洲崛起的一个时代,但欧洲也不仅是海洋国,比如德法,便是典型的大陆国家,在航海时代的前后都与第二代海洋霸主英国,爆发过大型冲突。尤其是德国,德国的地理上的强敌环伺,注定了必须要在欧洲野蛮崛起,甚至可以说一手把英国从宝座上拉下来。海权论英国的谢幕换来了美国的粉墨登场,无论是从海洋战略,还是现在的自由贸易式的全球扩张,乃至海军实力,美国依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海洋霸主。但是美国对于海权及海上战略的发展,却不是一开始就有的。19世纪前期,美国没有远洋作战的需求,主要是在陆地进行扩张,通过侵略、“买地”等方式,逐步扩大领土,在年,美国以万美元的低价在俄国手里购买到阿里斯加后,领土扩张基本完成。随后美国内战解决了陆地上的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并掀起了西部大开发运动,打通了太平洋沿岸的通道。在19世纪后期,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爆发,生产力大幅度增长;其次相对生产力爆炸增长,市场愈加显得相对狭小。年美国爆发内战以来第一次经济危机,这使得寻找海外市场成为了美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年美国经济危机而世界上新崛起的德、日、美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其实力逐渐赶上老牌英法强国,欧洲平衡的局势趋于崩溃。作为特殊地理位置的美国,必须要西控太平洋,东渡大西洋。在19世纪中期,便诞生了海权主义的思想萌芽。如主张以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为轴心的海洋帝国的海军上尉马修,从事太平洋勘测的查尔斯·威尔克斯等等。19世纪晚期,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海军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系统的提出海权理论。马汉的《海权论》深刻且复杂,他根据自己的历史学基础,认为拿破仑输掉战争的最重要原因便是没有强大海军;未来的世界局势,海权将与国家权力紧密连接。《海权论》对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马汉的政治学观点非常的具有扩张性,甚至充满了“国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由于世界上如此多的地区依然处于未开化的种族或国家的控制之下,而后者不健全的政治或经济发展又不能使其认识到所拥有的土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广泛利用,因此西方的海外扩张是一种自然现象。‘海上国家’的对外政策秉持一种关乎世界福祉的利他主义,因此美国不能置身其外。——《海权论》马汉了思想极大的影响了美国,从国会到海军,政客到普通民众,有着大批马汉的信徒。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开始,美国的执政者们便开始坚定的执行马汉《海权论》的战略思想。年,美国将已经渗透已久的夏威夷正式收入囊中,打开了通往亚洲的中转站。罗斯福说过:“美国要么选择做二流国家,要么建立一支强大海军。”在罗斯福的倡导下,美国海军开始实施庞大的建设计划,到年,美国实现了对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军的整编。美国开启了海军发展的“黄金时代”。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上台后,更是彻底贯彻了海洋战略,年,美国参众两议院都通过了威尔逊签署的《大海军法案》,规定在3年建造艘新战舰,完成10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的改造。世界大战期间一战爆发之初,在威尔逊总统的授意下,美国海军相关部门继续提出扩建计划,年-年,美国海军军费上升6倍多,战列舰制造单价上升4倍多。年,美国宣布参战,为海军发展迎来了重大契机。在一战中,美国迅速扩大海军力量及军备,建立大洋护航体系。在之后的国际谈判中,美国总是可以占得优势,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和年《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使得美国取代了与二代海洋霸主英国的同等地位。一战后,美国海权战略中心的人物就是应对有可能与日本发生的“橙色战争”,日美两国先后出台“大陆政策”和“门户开放政策”,导致了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海权战略的主要对手。虽然,此时的美国在综合国力上全面超越日本,但是因为英日同盟和欧洲事务牵制,并没有有效办法应对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挑衅。年,日本东京、横滨发生大地震,导致两个大工业城市的重创,在灾后重建中,日本强烈控诉美国的银行家在重建的贷款中收取巨额附加费。美国变本加厉在年通过《移民法案》禁止接受远东移民。愤怒日本则立刻宣布一个大型海军建设计划,两国之间摆出一副要进行海军军备竞赛的架势。最终美国通过一系列外交手段,通过四国同盟取代英日同盟,让日本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随后在限制海军军备的会议上,迫使日本让步,通过吨位限制了日本主力战舰的规模,亚太地区才恢复短暂的平衡。二战爆发之初,美国依然选择了和一战时的同样方略,表面寻求中立,但是采取强力的海洋战略。首先,建立西半球中立区,规定任何交战国不能进入美洲和加勒比海岛屿英里内的海域。罗斯福总统随后宣布建立中立地带的“中立巡逻队”。第二,出台“猎犬计划”,开展大西洋护航。年法国战败,让美国上下一片哗然,很多人预言英国也会很快战败。对于美国而言,则是加强海军建设的好机会,同年6月,罗斯福签署了《两样海军法案》,国会高票通过。不久,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据此,美国共向英国等几十个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多亿美元物资。这是美国走向参战的重要一步。为保证法案的顺利实施,必须开展有效的跨大西洋护航。年1月,英国欣然接受“猎犬计划”战略,并表示迫切需要美国给予护航帮助。一个月后,罗斯福任命欧内斯特为大西洋舰队总司令开始大西洋护航。第三,实施“西半球共同防御计划,”年5月,德国潜艇U-69在南大西洋击沉美国商船“罗宾·穆尔”号,迫使美国进一步加强护航体系,罗斯福批准了海军部起草的“西半球共同防御计划”,正式下令海军保护从美国到冰岛的大西洋巷道,同时海军部下令无需避免任何轴心国冲突。此时的大西洋舰队已经包括3艘航母、5艘战列舰及50艘驱逐舰。在随后的几个月中,跟德国潜艇发生了多次交火。第四,压制日本,虽然美国二战期间总体执行的是“欧洲第一”的战略,但是在亚太地区依然对日本不断进行压制,美国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这对美国意义重大,中国的抗日活动,拉垮了日本大量的人力、军事资源。年7月,罗斯福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全部资产,并实行对日本石油、钢铁等战略资源禁运。日本的石油进口80%来自美国,本身又是几乎完全的石油进口国,这一举动迫使日本对美国宣战,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偷袭珍珠港”事件。德意随后对美国宣战,美国全面加入二战。在大西洋战场与德国进行潜艇战和两栖登陆舰战,年美国遭遇了其历史上最大的“海洋屠杀”,将近万吨船只在西半球被德国潜艇击沉。德国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年5月,美国在7月宣布拥有足够用于护航的驱逐舰,并组成护航航母方阵,其中包括著名的“反潜第十舰队”,专门猎杀德国潜艇。到年4月,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只剩50艘。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与日本展开潜艇战和岛屿争夺战,美国开战之时只有70艘潜艇,一半还是一战的老式产品。但是,美国海军在长期发展战略下的扩充能力终于显示出成效,年,艘新型潜艇便投入使用,并且装备平面位置显示器。整个潜艇战期间,美国击毁日本共计.9万吨商船,1艘航母和艘战舰。参战后美国与德、日海权争夺战取得重大成功,美国的海军扭转了战争的走向,同时奠定了强大的基础。战后二战导致了英、日两个海上强国的没落,而美国则成为了第三代的海上霸主。在年年的5年时间里美国海军人数增长了20倍,舰船数量增长60倍,海军舰队总吨位数增长6倍,海军飞行器增长24倍。此时的美国海军已经所向无敌,完全具备了在全球任何地点采取主动攻势的能力。在历史学家爱德华.比切的估算中,美国海军在二战之前的历史实际作战时间只有56个小时。但在参与二战后的不到4年时间内,便成为了真正的海洋霸主。战前经济的强盛和大量船厂的基础建设是美国战时大量战舰出产的关键因素,不但是军舰,在参战期间,美国一共建造了艘以上的运输船只,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船只建设。年,美国还成立战争航运管理局,专门负责组织货船和舰队的行动,协调各国资源、货运物资分配和运输。美国海权战略能够贯彻如此彻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总统、国会、民众的大力支持,美国对于海军的重视,是马汉《海权论》建立后,一种自上而下的共识,罗斯福在美国参战后,亲自任命了舰队总司令的职位,并独立对他负责和汇报,保持了高度协调与效率。高科技加身的海军建设,年《两样海军法案》支持建设的“埃塞克斯”级航母,由于2年后的航母从12艘增产至32艘,在年便投入使用。美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战场分别拥有几千架B-17和B-29轰战机,加上艘加托级前台,24艘埃塞克斯级航母,保证了美国在海洋战场的高强度作战能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美国在年便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日本由于资源短缺,基督以来外来的战略物资,包括原油、橡胶、锡、矿石等等,很难被取代。当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商船被击沉,便意味着日本丧失了获取战略资源的来源。美国的煤产量、原油产量、钢、铁产量分别是日本的11倍、倍、13倍和40倍。在太平洋战争的第一年,美日都损失了自己30-40%的主力舰。但是美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很快便弥补了损失,而日本连最基本的补充都做不到。美国海军的强大,成为称霸世界的重要因素,经过战争洗礼磨练的海军体系,对手便只有美国内部之间的竞争了。结语从美国崛起至今,一共遇过3个强劲的竞争对手,20世纪中期的德国,末期的苏联,现在的中国(日本有些勉强,就不算了)。这些对手,大都是陆地强国,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陆地与海洋,虽然有着各自特点,比如海洋重自由贸易、捕捞、航海扩张,陆地重城邦农耕、游牧、领土扩张,甚至法律上也有大陆法系(德法)和海洋法系(英美)的区别。但是并没有科学的说法认为两系国家有本质的对立之处。个人认为,海洋与陆地由于在获取领土的方式上有区别,海洋的领土会较分散、自治,陆地领土通常是融合一体,导致两种文明的前者偏向地区分权、后者偏向中央集权。因此当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或陆系强国出现后,在本质上的思想意识和利益会产生冲突,这是一种埋藏深处的动机。海陆两种发展模式,也不代表绝对选择,比如美国的海权建立其实是陆权扩张的延伸,而中国现代的海洋和海军建设,则是积极为世界贸易发展打好基础。中国与美国在未来的和平竞争,必然也是广义上的“海权”之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