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化掌握资本收割的这把利器,原来这么简

引言

随着债务工具的投资组合概念被接受,投资者对作为贷款抵押的债券借贷的兴趣也变得显而易见。虽然这类借款在华尔街有传统,不过仍是相对新潮的东西。当组合概念应用于消费者贷款时,消费债务革命进入了成熟期。按照新做法,借方和贷方不再像数百年前那样需要知根知底。

这股新浪潮来自政府赞助企业(简称GSEs).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称GinnieMae,即“吉利美”)主要提供住宅援助,之前(现在也是)隶属财政部,宗旨是帮助低收入人群获得城市住房。联邦国家抵押贷款协会(称FannieMae,即“房利美”)则负责自己的借方援助项目,继续购买联邦住宅管理局(FederalHousingAdministration)、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等机构同意的按揭,旨在帮助社会特定人群。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称FreddieMac,即“房地美”)是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的贷款分支,该委员会负责掌控全国所有联邦特许储蓄机构。这些机构的建立旨在帮助住宅融资。

自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尚未有私人公司尝试的情况下,这3家抵押贷款援助机构就已成功将住房抵押证券化。比起抵押品,机构本身是更好的信贷风险投资。如果抵押贷款无力支付,机构会出面干预,并补上短缺,这就是大家知道的必要时刻“补缺”债务,用债券“补缺”。

如果机构也无力支付,财政部会出手相救。在此类机构将债务证券化的头十五年里,这种逻辑得到了验证。证券化将抵押贷款从贷方那里挪走,转到支撑债券的资金库中。

抵押贷款援助机构和近三百年前的南海公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大西洋两岸的这些组织都想通过培养自己的贷款实力,从而缓解各自政府的债务重担,它们都是和政府平起平坐的融资部门,有着各自独立的财务决算。从本质上说,它们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重商主义公司,都有相对短暂的企业命数,最后都惨淡收场。

上述三家机构起初均隶属政府,但后来其中两家私有化了。因为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越来越大,如果依旧保留政府身份,将直接导致政府债务上涨数倍。而走私有化和证券化道路,它们从原抵押贷款人那里购买的按揭债务将变成债券投资者的抵押,而不是机构资产。

它们的大获成功,让银行窥见了机遇。商业银行将证券化视为摆脱财政困境的一大利器。20世纪80年代初期,贷款利率偏高,银行的处境并不乐观,尽管也有部分优质贷款,资产负债表多数时候都显得黯淡无光。

就在这个时候,机会自己现身了。投资者往往排斥银行债券本身,但如果将优质贷款证券化,他们就会购买以此为基础的债券。不过,在这一过程中,银行首先要将部分优质资产剥离出来,这是20世纪债务革命的另一新气象。银行开始将信用卡应收账款和汽车贷款等短期资产证券化。

只要投资者愿意将其视为抵押物,证券化适用于任何一种金融资产,资产担保证券只将金融资产作为抵押,例如飞机或机车的租赁权,或财产抵押权,而非真正的不动产。换言之,组合投资者对财产本身毫无兴趣,他们只关心贷款能否带来收入。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一过程后来被称为“资产证券化”。年,首个信用卡资产担保证券问世。理论上说,新型资产担保证券是帮助银行消除债务的不二法门。然而,投资者将有何反应,新债券的市场表现如何,均是未知数。人们需要小心谨慎的理由之一就是银行投资者本身。很明显,银行是在提高流动性,清理资产负债表,以开展更多的业务。

可是代价是什么呢?一位承销商言简意赅地总结道:“卖掉最佳资产,眼下持股人只能守着残羹冷炙,我们这么做或许是在剥夺现有股东的权利。”不幸的是,二十年后次贷危机爆发,权利丧失的不仅是持股人,还有一群愁眉苦脸的债券投资者。

起初的二十年间,信用卡资产担保证券以信贷资产为基石,而这些资产意在支撑债券。计划实行证券化的银行或金融公司会创建某种特定用途的工具,这就是信托,以发行债券并以应收账款为抵押。

由于此时资产已经脱离了原贷方的资产负债表,信托被解读为“远离破产”,换言之,即便银行或金融公司破产,债券也将独立存在,由信托负责支付。自信用卡诞生以来,证券化对信用卡市场的改变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创新设计。

年,在所有证券化消费者的债务中,约有11%是循环性的;截至年年末,该百分比上升到43%.贷方不再是银行老标准下的传统贷方了,他们成了打包债务并将其从账面上清除的代理人。这些“债务打包人”和传统银行协同作业,成了影子银行系统的一分子,这一系统不像受监管的银行那么透明。一旦传统银行参与影子业务,金融系统将发生改变,它将快速远离审慎的监管,以支撑高速发展的信贷产物。

证券化在银行中盛行起来,人们盛赞这是双赢局面。将原来的债务从账面清除之后,银行能够自由创建新的信用卡债务。投资银行家有了新的承销和一揽子费用来源,消费者也能够更加轻易地得到贷款。因此可以说,银行获利,华尔街承销商获利,消费者也获利。然而,缺陷也确实存在,主要是在银行体系埋下了风险的种子。不过,消费者正在享受轻松获得贷款带来的好处,因此多数风险都被抛诸脑后。

证券化将信用卡公司推入了信贷创建过程,而这一过程超出了美联储的监管范围,因为只要能获得廉价的资金来源,任何金融公司都可以开展信用卡业务。非银行机构现在也全身心地投入信贷业务中,而银行业务中也包括信贷。

在短期商业贷款中,非银行机构和银行斗得你死我活。它们的资源不是储蓄,而是商业票据。这项业务虽不及信用卡盈利多,但是打理成本也低得多。银行业逐渐迎来了超出监管者能力范围的、新的行业成员。影子银行体系以债务证券为基石建立起来了。

证券化的最终效应是让银行在向客户提供信贷时能够更加从容。如果应收账款一直留在信用卡分支机构的账面上,销账将会成为信用卡业务的绊脚石,因为银行不得不重新评估对无担保贷款的政策。

但是,如果银行能将它们和其他应收账款汇到一起,那么其投资组合特征比信贷质量更为重要。信用卡应收账款总计1亿美元,其中或许包括万美元面向学生或其他工薪穷人的信用卡欠款,这群人也许不是最值得信赖的支付者,不过值得一试,因为这笔资金的边际份额收益或许更高,从而有望提高整体收益。

《国家银行法》原有条款、Q条例和Z条例,外加各州《重利法》,数支势力联合发力,控制了固定利率的住房抵押贷款利息,因为长期债务包含在长期合同里。与此类似,出现的其他贷款也受到保护,但是更新的金融工具,尤其是信用卡,看起来不太像定期贷款,倒更像是要收费或约定利率的贷方服务,而且,如果利率和收费加在一起,还会提高实际利率,极易突破《重利法》上限。

结语

20世纪60~70年代,这只是瞬息变幻的金融业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理论和实际交相辉映,迎来了17世纪90年代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后最惹人瞩目的金融革命。然而即便背景更迭,消费者贷款仍旧和按揭债务脱节。住宅要遵守法定低利率,而家具装修等其他消费的代价明显更高。在接下来的光阴里,这个方程式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