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美国联合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军事力量在大西洋、太平洋部分海域执行“40年来最大规模演习”。多国部队出动从航母到潜水艇合计50多个作战单位的庞大力量,意在支持美国近年来的“印太战略”。
面对美国与盟友们咄咄逼人的战略围堵,中国的未来究竟能靠谁?事实上,从地缘格局角度分析,未来中国至少会面对两大变数,其中一个源自俄罗斯。
俄罗斯为何是战略“变数”?
就目前而言,中俄的战略关系的确呈现愈走愈近的趋势。除了两国间存在能源、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传统以外,美国与西方盟友们的战略围堵也是促进中俄走近关系的外部因素之一。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俄之间存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俄罗斯在欧洲面临北约东扩的威胁,而中国在台湾省问题以及南海问题上,都面临美国粗暴干涉的威胁。
鉴于西方的步步紧逼,中俄的战略伙伴关系得到了两国官方的确认。即使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遭遇了欧美的经济制裁,中国也还是慷慨地向俄罗斯打开了国内能源市场,欢迎俄罗斯将境内的油气资源输送到急需能源的中国。
但中俄关系的走近是否存在“上限”呢?这很可能要取决于俄罗斯的一个变数:他们在心里给中国预设的发展前景究竟有没有上限?或者说,俄罗斯能够“容忍”自己的邻居变得有多强大?
在历史上,中俄(苏联)之间并非一直亲密无间。20世纪70年代中苏交恶,苏联曾考虑动用“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来攻击中国多个重要城市,北京、上海、长春、鞍山等地区甚至不止有1枚核弹的“分配”。
这也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掀起“大三线”建设风潮的根本原因。
以如今的局面来看,中国国力在越来越强俄罗斯在部分领域与中国的交流逐渐加深。但考虑到中俄复杂的历史因素以及地缘相邻的影响,至少在俄罗斯这里,中国需要做好产生“变数”的准备。
另一个变数在哪里?
对中国而言,除了位于北方的强大邻国俄罗斯以外,还有一个国际格局上的变数,那就是相隔万里的欧洲。
虽然中欧之间的地理位置相差甚远,但以古人“远交近攻”的智慧而言,欧洲反而是在地缘格局上与中国矛盾最小的国际势力。中国长期保持了对欧洲的友好态度大抵是因为此,即使在全球化面临严重挑战的今天,中国也没有把欧洲视为战略假想敌。
但美国简像是插在中欧关系里的一颗钉子,它并不希望看到中国与欧洲达成完全意义上的友好关系。在美国的导引下,欧洲的对华态度十分矛盾,既有亲华的一面,也有盲目跟随美国反华的一面。
对于中国来说,一个不对美国言听计从的欧洲是最符合长远战略利益的,这意味着美国的单边霸权体系将会被多元化的多极世界取代,国际政治会比现在更加公平公正。
美国自然清楚中国的意图,因此总是不留余力地加强对欧洲各国的控制,北约就是美国将欧洲盟友们绑上同一辆战车的特殊组织。
不过在年爆发俄乌冲突以来,中国看到了欧洲摆脱美国控制的希望。当美国还在不留余力地煽动战火持续时,法国、德国等老牌欧洲国家都已经表现出了对这场战争的厌烦。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甚至在近日公开表示:我认为我们(欧洲)需要听取俄罗斯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欧洲的和平稳定,我们(欧洲)需要更加明智的选择。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其中对美国拿欧洲“冲锋在前”行为的不满之音仍然十分明显。
如果未来欧洲经过这次俄乌冲突带来的阵痛,可以认识到跟随美国不符合长远利益的本质,那么这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好的“变数”。一个觉醒的欧洲再加上国力蒸蒸日上的中国,必然可以让美国的单边霸权体系更加容易烟消云散。
中国的未来靠谁?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未来战略蓝图里,俄罗斯和欧洲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俄罗斯是中国眼下的最佳战略伙伴,而欧洲可能是中国未来的最佳战略伙伴。
但中国的未来究竟靠谁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除了依赖中国人民自己,绝不会有第二条出路。
无论是英国、美国还是苏联,这些曾经雄极一时的强大国度,没有一个是依赖外部势力让自身崛起的。
英国的崛起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苏联的崛起依靠20世纪30年代的大规模工业化以及二战战胜国的身份,美国的崛起依靠两次世界大战的军火贸易以及自身发达的科研体系。
而中国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同样有自己的优势。中国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位列世界上游,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极短时间内补完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落后课程,如今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中国的优势就是人民优势与制度优势。
在这两大优势的加持下,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一片光明的。在14亿人民团结一致的情况下,无论外界发生什么狂风暴雨,中国这艘巨轮都会犹如被定海神针护佑一般,平稳而坚定地驶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