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洋历史知多少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也熟知那句广为流传的“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畅销经典作品,这本书以法国后映像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讲述了一位收入不错的股票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在38岁时离开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和生活,只身远赴巴黎学画,最后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了却余生的故事。
繁华的都市比不上荒蛮的岛屿,温柔贤惠的伴侣还不如原始部落里安静照顾不插手日常生活的异性。书中主人公这样反差极大的选择,让很多读者对这个南太平洋上的岛屿好奇:这里到底是怎样一个世外桃源?这片叫做所谓太平洋的海,真的始终“太平”吗?
太平洋(PacificOcean),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南北最长约千米,东西最宽约千米,总面积为.4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米,最大深度米。
太平洋覆盖了地球表面近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体。它是气候变幻的源头,也是汹涌地质动荡的震中,在其7英里之下还有着地球上最深的海沟。
这片海洋上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往历史,它对于人类的未来又会有着怎样的瞩目影响?西蒙·温彻斯特的这本《太平洋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西蒙·温彻斯特,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牛津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曾担任《卫报》20余年的海外记者,及《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海外特派员。
丰富的出游经历,让西蒙·温彻斯特的眼界不断扩大,他先后出版了《教授与疯子》《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改变世界的地图》等多部书籍,并数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在年,西蒙·温彻斯特获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新年荣誉表彰,获官佐勋章。年,成为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名誉研究员。
年,西蒙·温彻斯特推出了新书《大西洋的故事》,在书中,他以细腻的文笔和详实的数据,为我们还原了大西洋自形成初始,到如今依然是世界贸易热点的历史进程。
年,西蒙·温彻斯特接着为太平洋立传。在《太平洋的故事》中,他聚焦于20世纪中叶迄今的多个历史瞬间,从深海热泉到珊瑚白化,从冲浪文化到电子革命,无数关键历史进程的背后,都与散落于太平洋之上的诸多小岛和群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过去、现代及未来,太平洋在人类与自然的交流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它万平方英里的海面上所发生的一切,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这一次,让我们随着西蒙·温彻斯特的《太平洋的故事》,去揭开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却最晚发现海洋的神秘面纱。
二、太平洋的影响力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近年来,极端天气出现次数越来越多,人们提及“厄尔尼诺”这个词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可能很多人都会简单将“厄尔尼诺现象”理解为“热的地方更热,冷的地方更冷”。但实际上并不准确,它其实是太平洋上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文“ElNio”,原意是“小男孩”,也指圣婴,即耶稣,是圣经福音书中,天使加百列向童贞圣母玛利亚报喜时,给耶稣所取的名字。
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发现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如果比往常格外温暖,之后便会天降大雨,同时海鸟还会结队迁徙。
出于迷信,古印第安人称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为“神童”潮流,又叫“圣婴现象”。之后便流传下来,人们使用音译的“厄尔尼诺”来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经过现代科学论证,这股神秘的“圣婴现象”也就是“厄尔尼诺”有了科学解释。
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因而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了加强。
正是这个时候,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由于受到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了西北季风。
这股西北季风一边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也就是东南信风),让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一边又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这股明明是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
这样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就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所谓厄尔尼诺现象,就是指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当大范围的热带太平洋增暖,全球气候也会跟着显著变化,如果气候变化持续了3个月以上,就会被认定为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拉尼娜源于西班牙语“LaNia”,原意是“小女孩,圣女”,通常被用来描述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所谓“反厄尔尼诺”,顾名思义,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这时东太平洋会明显变冷,全球气候也会跟着混乱,通常都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拉尼娜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在年到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总体说来,拉尼娜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而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
太平洋的交通地位
太平洋由于宽广的水域环境,在国际交通上也有着重要地位。
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都需要经过太平洋;
而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也分别连接了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
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它们支撑起了太平洋沿岸众多海运航线,如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
太平洋海面上的空运航线也是错综复杂,波音公司甚至专门设计了-客机用来专门横跨太平洋。
让太平洋地位如此特殊的原因中,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太平洋上有一条纵贯的°经线,也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船只如果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需要减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因为这个特殊的原因,人们逐渐开始在太平洋上空,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三、海洋是故乡,也应该是文明的绵延
“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命名。
年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率领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启航,西渡大西洋。
当抵达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后,他们遇到了无数的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以仅剩3条船、一半队员的代价,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岸。
又经过3个月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由于进入赤道无风带,接下来的航程里船队再也没有遇到过风浪,船员们高兴地说:“这真是个太平洋啊!”于是人们就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在西蒙·温彻斯特的笔下,太平洋的近现代历史正徐徐在画卷上展开,从白令海峡到合恩角,从夏威夷到巴拿马运河,这片广阔的水体下,还潜藏着更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掘。
太平洋上的波诡云谲,是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能量来源和气候风向标,我们在探索和收获的同时,也应当警惕各类过度开采和人为灾难,对太平洋以致整个世界和人类发展史的影响。
在古老悠长的历史背景之下,太平洋见证了蛮荒和文明的冲击,也见证了强权和野心的更迭,却只是默默无言,继续潮起潮落,翻滚不息。
随着缓缓行驶的历史巨轮,太平洋的故事也还在持续书写。那些伴随着经济和环境的冲突交战,围绕着道德和利益的矛盾交织,未来依然会此起彼伏,出现在人为文明发展的舞台上。
汤因比曾说:“文明是一种运动,而不是一种状态模式,是航行而不是停泊。”新的世纪,“随着海洋开发的立体推进及西方扩张性海洋文明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世界海洋文明正在转型。”
而作为海洋中最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太平洋接下来又会和人类文明发展擦出怎样的火花,《太平洋的故事》没有给出具体结论,一切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