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七十八集郑和下西洋

大海,神秘莫测,喜怒无常,让人恐惧又令人向往。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一次次出海远航,一次次遭遇惊涛骇浪,甚至折戟沉沙,沉睡海底。

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

皇位传给了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公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长达四年的皇权争夺战自此爆发,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中,一名太监为朱棣屡建奇功,他就是郑和。

郑和本姓马,出生在云南,明朝初年,明朝军队平定云南,将11岁的郑和带到都城南京成为宦官,后来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中服役。

公元年,朱棣登基,改年号为永乐,郑和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成为永乐皇帝朱棣最信任的宦官之一。

朱棣继位后,为明朝定下了明亮的基调,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编撰古代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紫禁城,并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正是明成祖朱棣宏大叙事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朱棣命相师观察郑和相貌,相师禀告,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查其气色,诚可任。

相师所说的三保就是郑和,人们亦称为三保(三宝)太监。

听到相师的回奏,朱棣非常高兴,决定正式任命郑和为使团正使。

船舶主要在龙江船厂建造,浙江、湖广、江西、福建、苏州等府的造船厂也昼夜开工,建造各类海船。

据统计,在年,明朝拥有全部船舶不少于艘。

在郑和船队中,船只总数在艘左右,除正使郑和乘坐的大型座船宝船之外,还有马船、粮船、战船、坐船、水船等各种船舶。

马船是运输用船,粮船运送粮食,坐船用以载运兵员,战船用以投入战斗。

据记载,明代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现代学者推测宝船满载排水量能达2万吨以上,宝船之大无疑创造了世界之最。

中国帆船使用的水手人数很少,风有八个方向,中国古代帆船可以向七个方向航行。

独创的平衡式梯面斜帆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大小船只上,控制这种帆只需要在甲板上就可以操作,不需要向西方那样爬到桅杆上,通过这种风帆与船舵的配合,只要海面上有风,无论风从哪个方向来,船都可以获得前进的动力,并始终朝一个方向行驶。

中国人发明的航海罗盘和牵星术同样得到充分利用,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导航体系,比欧洲领先至少年。

牵星术是测定一些星体的方位和角度。

郑和每次出使西洋的使团人数达两万七千人左右,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通事、书算手、医士、水手、各类匠人等,平均人船员配备一名医护人员。

年,考古专家在福建长乐发掘出五组明朝雕塑。

其中一组名为巡海大臣,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穿簇新蟒袍,腰系白玉带,脚穿皂朝靴,是明代宦官特有的服饰。

公元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率领众人登上宝船,满载丝绸、棉布、瓷器、粮食、淡水、燃料、果蔬、药材、茶叶等物品离开刘家港,沿海岸南行,至闽江口,入冬后乘东北季风驶向茫茫大海。

几百艘船只在海面上排开,上千张风帆遮天蔽日。

白天,旌旗猎猎,鼓声阵阵,放眼望去,蔚蓝色的海面犹如春天里开满野花的原野。

入夜,号声此伏彼起,海面上灯火点点,大海中倒映的灯光与夜空的星光交相辉映,显得美轮美奂,恰似天上的街市。

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如今被称为黄金水道,连接着天平洋与印度洋,每年大约有十万艘船只航行在这个水道上。

郑和是如何保证船队安然无恙且井然有序的呢?

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若遇到雾、雨、雪等天气,用铜锣、炮声联络,前进、后退、举炊、休息、起碇、扯篷、升帆、抛泊等均统一指挥。

船队以三角形的形状航行,领头的称为母船,靠近指挥船的船只将会看到视觉形象和听到声音,他们会将信息传递给外围的船只。

郑和团队首先到达了占城,又先后访问了爪(zhǎo)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紧接着穿过今天的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翠兰屿、锡兰、柯枝等地区和国家,随后继续沿着印度海岸北上,访问了甘巴里、阿泼把丹、古里等国,之后开始返航。

永乐五年九月,经过两年多航线,郑和率船队凯旋回到南京。

从公元年冬到年春,14年间郑和舰队五次下西洋,第二次下西洋,船队到达了今天的伊朗霍尔木兹。

从第二次下西洋开始,郑和在越南南部,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和印度的西南部建立了交通中心站。

接下来几次下西洋,郑和从这些交通站出发,向外派出多条支线船队进行远航,开辟了数十条新航线,到第六次下西洋,有船队已经西抵南非海岸。

《郑和航海图》全长厘米,途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共有条针路航线和4幅过洋牵星图,包含了余个地名。

随着一次次远航,郑和船队不仅不断开辟新航线,而且随船来朝贡的各国国王、使臣络绎不绝。

六次下西洋,郑和完成了三项任务中的两项。

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经济上开展海外贸易,第三项任务,寻找疑似失踪的建文帝虽然未能完成,但这支船队完成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友谊之旅,他传播中华文教,力求建立和平与和谐为核心的国际社会秩序。

明成祖的理想,天下为公,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东南亚以三宝命名的纪念地有庙、有井、有山,还有城,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海洋之子,纪念这位给他们带来文明与和平的中国使者,郑和下西洋树立了一个中国人对外和平交往的光辉典范。

公元年,郑和第六次远航归来,文官们批评消耗巨大的国家财富换来无数的奇珍异宝,士大夫传统的思想认为这是劳民伤财无意义的事情。

公元年农历七月十八日,永乐皇帝猝死于第五次北征途中。

太子朱高炽继位,将西洋宝船作为先朝弊政,加以罢黜,作为旧时的宠臣,此时的郑和只能伴随着权力的更换而沉浮,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

公元年,宣宗皇帝朱瞻基即位,郑和被命名为南京守备,修理南京大报恩寺,六年后派遣郑和再次出使西洋,此时的郑和已是花甲之年。

公元年,这是郑和最后一次出使西洋,也是帝国船队的收官之作,总共经过了二十几个国家,于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驶回太仓刘家港,年或年郑和病逝于南京。

郑和之死还有另一个版本,说船队在返航途中与风浪搏斗几十年的郑和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最终病逝。

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郑和远航的记录少之又少,在大多明朝官员看来,郑和下西洋显然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事情。

成化皇帝命人取郑和航海档案,兵部官员刘大夏却将郑和航海档案藏匿起来,并最终下落不明。

明朝大航海的停止跟它的开始一样突然,在向浩瀚的海洋迈出一大步之后,又退了回来。

距郑和首航80多年后,大陆的另一端,哥伦布带领着三艘排水量仅百余吨的帆船驶向大西洋的对岸,也许这是历史的错爱。

人类的发展进程因为东西方大航海时代的潮起潮落而发生着变化,历史赐予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却与之擦肩而过。

虽然官方的航海行动停滞不前,但私人的海外贸易与远越重洋依然兴盛。

明朝戴进《海水旭日卷》画,在茫茫大海上,一轮旭日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整幅画面虽景物简洁,却具气象万千的气势,这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如此磅礴浩荡的海水旭日画卷。

中国通史:第七十七集明成祖朱棣迁都中国通史:第七十六集明太祖朱元璋创建明朝中国通史:第七十五集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

请您多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