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洲有一个海峡——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长千米,宽-千米,平均水深米,最深米。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其宽度竟达千米,最窄处也有千米。同时,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其最大深度为米。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与第二大海洋大西洋的分界线就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67°16’线为界。从德雷克海峡上空看,便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太平洋与大西洋并没有融合在一起,而是形成了一条自然的分界线,一侧是深蓝色的海水,另一侧海水颜色却变浅了不少。除此之外,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一侧水位比大西洋高近50厘米。
同样是海水为什么会有一条清晰的界线分割,泾渭分明而不是互相融合混为一体?在同一海平面却出现水位差?
经海洋学家的研究,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汇处之所以会出现颜色差别,是跟两个大洋的海水盐度有关。大西洋海水盐度较高,海水密度大,因此海水颜色较深。而太平洋的情况则与大西洋相反,对比之下,太平洋的海水的颜色看起来就比较浅。
造成两大洋水位差的原因其一是由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底地貌结构不同,造成了太平洋的水位比大西洋高。大西洋洋底的地形复杂,突出特征是有一条纵贯南北呈S形的海岭,宽达千米,南北全长达千米。海岭走向与大西洋的表面形态基本一致。大西洋海岭和洋底高地分割了海底,在其东西两侧各形成了一系列深海海盆。太平洋则不同,太平洋的地貌与陆地有些相似,有海底平原,也有高大山脉,还有深达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海底地貌却起伏大。这两大洋一个是山脉地形,一个是盆地,大平洋位于高处,大西洋在低位,这就会导致大西洋的水位比太平洋低。
另一个原因则是风。太平洋一侧经常刮来信风,为了与信风的应力保持平衡,就会形成水位的倾斜,使得太平洋一侧的海平面保持在较高水位。当然,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地球自传,海水密度也会对海水高度差产生影响,水位差的出现使分界更为明显。但从微观角度分析,海水的融合时刻在发生,受温度,盐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融合速度也不同,所以说神奇的泾渭分明现象,是未充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