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生活感悟

白癜风有什么药 https://m.39.net/disease/a_6160465.html

既然感悟生活是作文训练的核心和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生活“感悟”呢?

〈一〉激发“感悟”的途径:

①认识生活,引发感悟。

世界上曾经有不少地方发现过“狼孩”。专家们曾试着精心地去“驯化”一些“狼孩”,想让他们转变为正常的现代人,结果是徒劳无功。这说明,人类的知识、行为、思想(包括感悟),源于对人类生活的认识,脱离人类的生活,人类的一切皆会丧失而无法追回。

感悟,常常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引发。幼年时代,生活在父母怀抱,人们会有父母怀抱最温暖、最安全的感悟。童年之后,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渐广渐深,他的感悟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不再像幼年那样粗浅、单纯了。

庄子说,“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曲士不可语于道”,因为“井蛙”、“夏虫”、“曲士”对海、冰、道没有认识,因而也就没有感悟,你和它(他)谈什么呢?

②丰富学识,促进感悟。

感悟能力与人的知识、才干有着密切关系;聪明博学、眼光敏锐的人肯定比愚鲁无知、目光短浅的人感悟力强。

东汉末年,一位匈奴使者去见曹操。曹操让一位相貌威严的人冒充自己,而他本人却“捉刀”侍立一侧。事后,曹操派人去问匈奴使者的“观感”,使者说:“曹丞相只是一般的人物,而他旁边那位‘捉刀人’倒是个非凡角色。”曹操闻言大惊。

年之后,有几位“公仆”出洋“考察”,历时几个月,得四项“观感”荣归:越南人穿着呆板,四季都穿短裤;英国人很傻,居然不会用筷子;美国人真了不起,3岁的孩子都会说英语;意大利水灾严重,威尼斯街上全年都得行船。国人闻言大乐。同样是“使者”,前者是洞若观火,后者是雾里看花。──究其原因,那是“使者”的学识水平相差太远。

③交流感受,深化感悟。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身份、地位、兴趣、职业等方面的不同,同样智力水平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悟,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一只蝴蝶从眼前翩然飞过,画家、文学家、生物学家三者心里所产生的感观与遐想,一定会迥然不同的。

交流感受,可以互补。不同层次、角度的感受汇合起来,可以构成对某一事物的全方位的认识,促进感悟的深化。

交流感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口头交流,面对面地探讨;另一种是书面交流,以书籍、报刊、影视为载体,各抒己见,各谈体会,使参与者互受教益和启发,互取经验和智慧。

④勤于思考,升华感悟。

曹冲称象,聪明地利用了浮力原理,可是他没有进一步地思考、探索,他的超人的感悟力,最终没有升华为“曹氏定律”。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原理,是人类在某种感悟的基础上反复思考、探索的结果;科学的不断更新、进步,是人类感悟不断升华的结果。

在文学领域,一些常读常新、百看不厌的作品,一般都是感悟深刻、内涵深远的。其作者也必然是思想深邃、勤于思考的人。

〈二〉“激发感悟”的方法:

①联想借鉴法。

一个钓鱼爱好者,钓了三十年的鱼,从没钓到一条可以得奖的大鱼。

一天,他钓到一条巨大的大西洋鲑。这条巨大的鱼疯狂地挣扎,钓鱼者用尽所有的技能,拼死控制着它。人鱼大战三个多小时,双方精疲力竭,还未分出胜负。当大鱼被赶到岸边,钓鱼者的向导用鱼叉准备叉向大鱼时,钓鱼者大叫:

“不要叉它!把钓线切断吧!”

“为什么?”向导大惑不解。钓鱼者轻轻地说:

“不管得不得奖,像这样骁勇善战的鱼是不应该因为娱乐而被杀的。”

从“鱼”我们可以联想到“人”。我们在对待对手的问题上,完全可以借鉴钓鱼者对待西洋鲑的态度。“尊重对手,给对手的生存空间!”──这是从钓鱼者那里借鉴来的新的感悟。

②换位思考法。

有个农场主,每天叫他的孩子在农场上辛勤劳动。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们这么辛苦,农作物会生长得很好的。”

农场主回答:“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农场主换位思考,“辛苦”看是坏事,原来却是好事。

③触类旁通法。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有一次和同学们谈话,他突然问:“5加5是多少?”学生们以为校长所问,必有不寻常的奥妙,都不敢作答。迟了一会儿,才有一位学生小声地说:“5加5得10。”

蔡元培笑着说:“对。”并鼓励道:“青年们切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在“5加5”的数学问题上,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偶像”,自然,在其它的学术问题上,我们也不能“盲目崇拜偶像”了。这就是触类旁通法。

④追根究底法。

清末,有个官员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打了一份报告,但很久没有回复。

官员急了,深怕是报告写得不对,找幕僚商讨,大家觉得措辞准确,没错儿。可是,报告仍没有批复。官员只得走内线,找上李鸿章的师爷。师爷要他重新写份报告,且特别提醒他,报告中要有几个易于发现的错别字或病句。官员只得照办。一天后,报告就批下来了。除了指示,报告中的错别字和病句都作了纠正。——这就是李鸿章这类自命不凡的大官僚的心理:无错可纠,又怎么显得他高人一筹?

对这一心理“奥秘”的洞悉和感悟,依赖于那位官员急切探明事情因果、追根究底方才罢休的“精神”。俗话说:“打破沙锅问到底。”遇事问个究竟,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⑤情境体验法。

美国妇女界曾经提出一项设想,制造一种模拟怀孕的机器,让男人也尝尝怀孕的滋味,感悟一下做女人的艰辛。

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不过,这倒说明一个问题:某些人生感悟,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才会产生。

文艺界也有“体验生活”的说法,这就是投身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亲身体验,从而获取生活感悟的一种方法。

情境体验法是有意识地引发感悟的方法。

以上是关于激发生活“感悟”之途径和方法的探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