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Q火出国门,刘老师勇气让人敬佩,网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聊天记录往往会出现以下对话:

A:“天呐,我跟你说这件事。。。。。”

B:“别说了,我真的栓Q”

栓Q,其实就是Thankyou,以前的小学生经常会拟声成三克油。这样一个简单的短语,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又迎来了新的升级,而且它广泛的被运用在各种场景里。比如说,对一件事情很无语,你可以说,想带点俏皮的回复别人,也可以说。那大家一定会很好奇,这样一个火爆的网络用语,到底是出自谁手?又有怎样的梗源呢?

相信大家在刷短视频的时候,一定听过一个背景音乐“rowrowrowyourboat.....”,很多人第一次听的时候可能会误以为是“漏漏漏.....”,这首歌也因此被网友们戏称为“漏漏漏之歌”。唱歌的人是一位农民,现在已经快50岁了,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曾想到,有一天他会凭借着一首外国歌,一夜爆红。还被网友们亲切的称之为“刘老师”。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全球互动已经不成问题,所以当他因这首歌火遍全网的时候,国外的网友们也注意到了这位不同寻常的大叔。很多留学的学子也不会预料到,自己在国外上着课,还能看到来自祖国的面孔。

一名学生的提议,引发一次梗的跨国传播。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小朋友问了问自己的老师关于中国“刘老师”的事情

在遥远的大西洋海岸边,某国的一位学校老师给自己的学生们放了这首“漏之歌”,从视频里可以看出,其实学生们一开始没有听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曲调,因为大叔的发音和腔调让人难以辨别,所以学生们一开始还以为这是一首从没听过的曲子。而当最后,最为经典的“栓Q”出现时,学生们再也忍不住,哄堂大笑。因为刘老师的发音不标准,所以就有点滑稽的感觉。

国外的学校是允许带手机的,所以也有同学把这一幕记录了下来。有中国学生跟其他人解释说他是自学英语的,所以听起来就不是很标准。很多同学在听说了刘老师的故事后,对他燃起了敬佩之情。

从农村“放牛娃”到“刘老师”需要多少努力,要流多少汗水才行?

他在一个非常穷苦的家庭里出生,双亲艰难的把他们几个孩子养大,没有多余的钱供他们念书。所以刘老师连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就辍学在家了。为了帮家里的忙,每日做着繁忙的农活,所以在他小时候,读书就是他的梦想。后来他长大了,也有了自己供给自己的能力,就开始着手利用时间完成他早年的梦想。先向同学借书,后来时代发展,他觉得英语是一个必要的工具,所以就开始自学。通过手抄日常单词和词句的方式,一点一点增加自己的英语能力。他所采用的的方式,是如今广为诟病的填鸭式教育,是已经要被淘汰的一种学习方式。

但是,对于一个连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的人来说,却只能走这条路。而自学这条路更是难于蜀道,在学习的路上,他甚至没有可以问询的人,一旦涉及到语法,那就像天书一样。值得庆幸的是,刘老师没有放弃,也没有忘记自己想要学习的那份渴望,虽然难,但是他坚持了下来。这样一个没有受过好教育的中年人,在十几年里,苦练英语无人提,而如今,一句栓Q天下知。

然而正因为如此,在刘老师身上才出现了笑梗不笑人的现象。人们也没有因为他蹩脚的发音就忽略了他庞大的词汇量。虽然“漏漏漏”让人忍俊不禁,但是这种笑并没有包含贬低或嘲讽。大家都在知识的道路上前进过,都知道这份坚持有多么困难。

爆火背后,还含有对当代人的触动

现代社会,80.90年后出生的人,大部分是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的。而且在时代的背景下,英语作为三主课之一,很多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学习的。但是,在这样高强度,高频次的教育下,“哑巴英语”仍然成为了一个被专门拎出来讨论的教育问题。

很多人至今不敢开口,明明四六级已经过了,既不是公司应聘又不是大场合发言,面对外国友人的时候却不敢张口。不敢开口成了当代人哑巴英语的症结。而刘老师在自知口音难改的前提下仍然勇敢交流。这份勇气着实让人敬佩,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

小编认为,大家都应该像刘老师学习。毕竟英语,学了就要用起来,而不是成为考试的专门工具。你认为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