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1689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绝

《德系犹太人控制的美联储》的资料对委内瑞拉危机对峙后的第一个二十年(-)已经做了充分的刻画,笔者不再赘述,但是我想把年到年之间的情况和这二十年作一个逻辑上的连接。笔者之前在关于西方宪政的剖析中一直强调这是一套以金融资本为核心、以代表性与场域原理为作用机制的经济集权体制,只是之前没有进一步挖掘。前一段时间研究市民文化,也就涉及到religion层面,在早期共济会史料的收集中发现了其成员主要是银行家与贵族,这已经印证笔者的推断,只是我没有想到他们竟然会做的如此明显,以致留下了公开的史料,这样即使是兰克派史家也没办法反驳了。

这一次我们先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资料显示,共济会在18世纪30年代就已进入北美,年富兰克林即加入共济会,有观点认为年北美共济会正式成立。美国独立战争后北美共济会亦与英国共济会切断关系——55位开国元勋中有53位属于共济会成员。笔者在英格兰银行专文中已对英国共济会做了详细分析,这里简言之,英国共济会的灵魂力量绝不是贵族,而是银行家。这些银行家脱胎于英国工商业勃兴、新贵族形成的绝对君主制时代,名义上反天主教会实际上反军役贵族的策略使得经济地主、商人成功的集中到国王周围,迅速形成了三角集权关系——介于军役贵族、财源精英之间的“高级裁判”——这就是绝对君主制下的君主实质。

财源精英在特许权下形成了膨胀的经济实力他们的借款成为英国国王为工商资本开拓市场的战费,换取后者为其供应税款与支持的保证。而且实事求是的说,这种联系本身就存在着隐患——王的经费支取都不是法定的税收,而成了向大商人的借款;剖去王室一般开支外,主要的支出都成了还大商人的债。英国的常备(陆)军除了短暂的用“盾牌钱”筹建的雇佣兵外一直就没存在过——这正是军役大贵族们所承担的。而最大的开销又是军费,所以英国的君主征税就两个主要用途——海外战争和还债。日用与此相比不值一提。

英王依仗的是借款人的“支持”建立起对一般雇主纳税人和军役贵族的裁判权,而对借款人却几乎是无能为力的——没有借款他就支付不起海军战费就打不了仗,也保护不了大西洋的商业利益,借款人和其他中小纳税人就没有收入,消费也大减,各种工场、圈地农场都开不了工、卖不动货,税收也没有,也就维持不了日用、还不了债,债权人逼宫,国王也没法对军役贵族维持优势,集权也崩坏,所以从一般的情形看,借军费已经成了国王维持体制的关键。

这个军事借款传统实际上成为后来英格兰银行成立的历史基础——英格兰银行财团本身就是财政借款的货币发行权扺押担保,即下一财年岁入的扺押凭证、担保。借款人是王立位的根本,所以他没有办法抵制这个势力的意志。

而查理一世不再循规蹈矩的出兵苏格兰实在败笔——首先额外的开销会导致收支不平衡,这样使借款人对还款信用产生质疑,而为了提振其信心,英王便加重课税,此举无疑伤害了一般纳税人对查理的信任,这也是年革命的重要原因;其次,即使查理“无为”,南下的苏格兰人也不会没人拦,特别是各地方军役大贵族,这样他们的财政状况又会紧张,查理可以趁机向他们借款,把自己与借款人的压力转嫁到他们身上,从而使借款人与地方贵族之间产生矛盾,英王自然可以居中调停——要么拉拢军役贵族一起以武力肉体消灭借款人,如汉武帝一样“初算缗钱”,直接赖帐,强行接管金融利益,再图翦藩;要么图方便,与借款人一起逼迫藩主还钱息,使之武力统一。

但是两相比较仍然是前者更佳。英王出兵北方,原因很简单,他想借北鄙告急支援各领主时兼并诸军,以图增强实力,再对经济精英予以制衡。

事实上情况也果真如此——年内战爆发,王军主要控制区在北部,而议会军却控制伦敦等南方核心区,这恰恰反映了查理一世的阶段性集权努力还是很成功的,只是他做事的思维仍然是诺曼征服时代军役贵族的模式,武夫头脑,没有对金融资本势力的考虑,导致这场集权半途而废。特别是查理还开大会逼纳税人加钱,这是帮借款人塑造自己的敌人,而这也很可能是恐怕借款人切断北方战费供应或借款人主动催债的后果——查理将这种逼宫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这正是笔者归纳的政”治第三定律——场域控制原理的表现,日后这个原理构成了选*举的内在逻辑。

而克伦威尔肃清则是他们调动的一次整合运动。护国时期,克伦威尔建立的常备陆军是一个里程碑。借款人精英为了根除国王或任何议会主政者效仿查理一世以军事力量威胁自身的可能,主动建立起排除旧贵族军队的清教自耕农军队,以国家财政供养军队,使军队借国家化这个白手套控制在金融资本(原先的军费借款人)手中。

因此,同样穷兵黩武攻打苏格兰,克伦威尔出征不仅没有叛乱,而且后方异常稳定——甚至还远征了爱尔兰。为什么?因为他听(金融资本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的主要资源——财政借款和常备军队,都控制在借款人手中。

克伦威尔死后虽遭鞭尸,且英王复辟,但主要的宪制框架已经形成了——财政的主体——战费受金融资本控制,军队受财政供养,纳税人也就成了还债人,整个英国(的纳税人)都在还债。至于这个还债的代表机构是英王还是直接纳税人都不重要了,英王和议会本身就成了“争宠”的“妃子”。

议会本身虽然是偿债人群体,但是选举产生,选举环节、施政环节的市场反应是金融资本可以操纵的,所以威胁小;而英王虽然没了武装,但其元结构嵌套了诸多欧陆封建势力,所以仍然存在不可控威胁——英王转奉罗马教廷的天主教,实际上就是这种威胁的体现。一旦转信成功,英王可以挟西班牙、法国乃至哈布斯堡势力联合攻击伦敦,这种可怕后果不是议会乃至借款人可以承受的,因此他们果断发动政变,邀请詹姆斯二世女婿威廉从荷兰发兵驱逐老丈人——他的岳父逃往法国,这恰恰印证了英王企图引入法国等天主教大国势力复辟王权的心理。

荷兰是十分有意思的。按理说三次英荷战争使荷兰与英国结下梁子应该趁人之危补刀的,但是荷兰反而顺手推舟帮了英国议会及借款人一把。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荷兰。荷兰实际上是西班牙帝国的“大借款人”,西班牙国王虽然有忠诚的卡斯蒂利亚提供田租,美洲提供黄金白银,但是这些都有问题。西班牙想灭掉法国独霸欧洲,为此联姻奥地利;法国亦拉拢土耳其,并且土耳其是西班牙的商业对手,这就使灭法战争逐步转变为旷日持久的对土海战。单凭农赋显然不足的西班牙军费虽有黄金加持,量足,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黄金白银不是埋在卡斯蒂利亚,而是大洋彼岸的美洲波托西和墨西哥。且不考虑海难、海盗的损失,假设这些贵金属完好运扺塞维利亚,要多长时间?等钱送过来仗都打完了,怎么办?在欧洲打借条吧。相比塞维利亚的苛刻专卖,原属神罗的尼德兰反倒成了西班牙势力范围内的自由商业热土,这里拥有众多因私人商业航海而暴富的商业资本,他们可以马上借钱给西班牙用。所以西班牙就有了一个财政提现的借款机荷兰。荷兰自然在先天商业利好与后天财政借款中取得优势,成为跨大西洋贸易中枢;这有两个后果——西班牙收税还贷的主要区域和借款主要来源都是西属尼德兰北部的荷兰。荷兰的急遽膨胀使得西王深感威胁——一旦有了更好的密谋帮荷兰夺取美洲的可行方法或势力出现,那西班牙就会被架空,军队维持不住,土耳其也可以强力西进,压迫自身。所以西班牙试图夺取荷兰的财富,以根除后患。以加税为标志,西班牙加强对借款人的镇慑,不但没镇住借款人,还恶化了同一般纳税人的关系,使得借款人联合纳税人发动独立战争。

年英西加莱海战实际上并不能说明英国的什么。诚然,“无敌舰队”惨败使西班牙人损失海军力量,但是真正得利的不是英国,而是荷兰。英国人的误打误撞帮荷兰重创了随时可能报复自己的西班牙武力,而这恰恰保护了新生的荷兰共和国。

史料里记载西班牙拒绝借款给伊丽莎白女王成为财政导火索。借款说明英王缺钱,中文资料里没有进一步言说这个缺口后来如何被填补的,外文资料也暂时未查,但是女王派德雷克(志愿)率海军迎战无敌舰队,说明财政上肯定是充足的,也就是借到钱了——借钱源头无非两个——英国国内和富有的国外反西势力。如果能用国内大商人借款筹足也不至于向外部借款,所以几乎不可能是英国国内来源;国外的反西且富有的资本借贷方,也只有荷兰了。

所以很大概率是荷兰借款,借英打西消耗西海军实力,纵使英国完蛋,也帮荷兰消耗了一波西班牙人,同时荷兰也争取到了筹军的时间窗口。

在一定范围内,英国打劫西班牙实际上是有利于荷兰继续在美洲从事商业活动的——荷兰省了军费还赚了两份钱——和西属美洲的贸易收入与英国的海军费。但是荷兰忘了,军队这种东西不像别的,是有威胁的。

英国的实业与海贸共同发展,使得借款人的收入在战事不利情况下依旧能从国内收入而不致破产;商业则严重依赖对外交通线,说到底,英国的资金链不易断,所以借偿债关系稳定,透支后仍可以有信用税收担保,风险分散可控;而荷兰主要担保都在东印度公司等殖民商业上,与战局绑在一起,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一损俱损,风险是不可控的。荷兰的议会政府海军建设就很倦怠,第二次英荷战争到第三次之间多年海军废弛,战舰都烂在港里。

偿债人的风险担保过于集中、可控性差,海军建设就根本比不上英国。第三次战争中荷兰不仅海军失败,而且陆上还被英国出了损招——让法国掘海坝淹荷兰,荷兰也就必败无疑。这三战奠定了英国对荷优势,而且造成荷兰大衰落——担保偿债关系近乎破产,而且荷兰东印度公司效益亦大减。

英国逐步取代荷兰地位——这个意思是双重的。一方面,英国的殖民商业走势大好,金融资本也愿意大投资,其实力进一步膨胀;另一方面,萎缩的荷兰也逐渐不再能资贷西班牙,西班牙的财贷也就转向英国。英国取得了“大西洋还钱”的巨大利益。挟此风英国亦加大海军建设以维系霸权。

英国对于西班牙海军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西海军的存在是借款利益的体现,而且能替自己治海盗,省取护航舰队费;另一方面,英国也不希望西班牙过强威慑到自己,使之重蹈荷兰养虎为患的覆辙。因此,英国既不想西班牙海军灭亡,又不想它坐大,有朝一日又联合荷兰打垮自己。年割耳朵的英西战争打得异常潦草,就可见双方都知道这不过是演给国民的外交做戏。

荷兰在退化到一个二流国家后本土利益就显得更重要。与英国虽然有三战之仇,但是英国的对手法国却比英国更可怕——年的掘堤反映出法国比英国更对荷兰本土具有威胁。一旦亲好法西的詹姆斯在英国复辟天主教,英法西联合消灭荷兰或者英国在法/西吞并荷兰的战争中中立,就意味着荷兰亡国。因此,荷兰执政威廉看似是“入侵”英国,实则是向英国议会派求援,请求英国庇护荷兰免受法/西的攻击。这与英国金融资本防范欧陆封建势力夺取自己财富、实业者(土地贵族、工(场)业资产阶级)议会防止王权借金融资本勒索纳税人的利益相同构,因此荷兰入侵事件成功帮助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