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福利: 图2
(1)根据海水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等温线的水温由南向北递减,表明该海区位于北半球,如图1所示;反之则位于南半球,如图2所示。
(2)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水温高低:若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即低温)凸出,表明该海区水温高于同纬度海区;反之则低于同纬度海区。如图3所示,该海区位于北半球,A点水温低于B点。
图3
(3)根据等温线判断洋流性质和流向:洋流的流向即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如图4所示,A洋流从水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是寒流;而B洋流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是暖流。
图4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课标·教材要点
学科素养·水平
考法指津
高考考向
1.海—气相互作用
2.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3.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区域认知(水平2、4)
综合思维(水平2、4)
人地协调观(水平2、4)
1.说出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于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及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理解拉尼娜现象及拉尼娜现象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选择题为主
4—8分
海—气相互作用
1.概念: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热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特性的影响,被统称为海—气相互作用。
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
海洋和大气间的物质交换是多相的,既有液态的物质交换,也有气态的和固态的物质交换。
(1)液态(水分)交换
太阳辐射→海水蒸发→水汽进入大气→水汽凝结→降水→海洋
(2)气态交换
海水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所以,海洋对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固态(体)物质交换
陆源物质(沙尘、枝叶等)、火山物质等通过大气进入海洋,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同时,海洋中的固体物质(盐分等)也会进入大气。固体物质交换中风力起重要作用。
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1)海洋向大气供给热量
海洋吸收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储存在海洋表层,通过长波辐射、潜热、热传导等方式把热量输送给大气。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2)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
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其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1.对水量平衡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环,从而使全球蒸发和降水的总量也保持着平衡。
2.对热量平衡的影响
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维持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2)成因:有些年份,信风明显减弱,从太平洋东侧输送到西侧的暖水明显减少,北上补充的秘鲁寒流同时减少,导致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正常年份偏高,这样就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
(3)影响
①扰乱大洋环流系统,影响全球的生产和经济。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信风明显减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赤道东太平洋下层冷海水不再上涌,导致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减少,捕鱼量下降,并波及世界饲料市场供应。
②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
③全球气候异常。
太平洋东侧:由于海水温度升高,蒸发加强,下沉气流减弱,降水增多,容易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太平洋西侧:由于海水温度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容易出现旱灾、森林火灾。
④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夏季:北方高温干旱,南方低温洪涝,台风数目减少。(夏季风势力减弱)
冬季:北方出现暖冬,由于气温较高,蒸发加剧,变得更干燥;近海冰情较轻,有利于海运。(冬季风势力减弱)
2.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拉尼娜现象指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因而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2)成因:当偏东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深层的冷水不断上翻进行补充,导致该地区表层海水温度逐渐降低,于是便产生了拉尼娜现象。
(3)影响:①扰乱大洋环流系统。
②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部热力差异增大。
③全球气候异常。
太平洋东侧:由于海水温度降低,下沉气流增强,降水减少,容易出现旱灾。
太平洋西侧:由于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容易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④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冷冬热夏,北方少雨,沙尘暴加剧,台风影响加强。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过程之间的关系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沃克环流
减弱或消失
增强
东南信风
减弱,甚至转为西风
增强
南赤道暖流
减弱
增强
赤道逆流
增强
减弱
秘鲁寒流
西偏,被暖流取代
增强
太平洋水温
东岸
升高
降低
西岸
降低
升高
太平洋两
岸气候
东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西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关联性
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自然景观图的判读
自然景观图是反映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实物景观图像。与一般地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用符号表示地理事物,而是用画面直接表示,常用来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事物特征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正确评价能力。常见的自然景观图有:地质地貌景观图(名山、断层、典型地质现象等)、天气气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火山喷发、地震示意图或照片等)、生物群落景观图(动植物图片和自然带景观)等。
常见图示
图1为“日出”美景图,图2为某地地貌景观图,图3为某地景观图。
图1图2图3
判读技巧
自然景观图的一般判读方法如下:
1.根据景观图的图名,确定景观图所表示的主题属于何种自然地理要素或简要说明哪种自然地理现象。景观图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判读效果。
2.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等),进行空间定位。
3.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对景观图所在区域形成整体的认识,把握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4.根据景观图中的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并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
5.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