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有成见中,中国一直闭目塞听,一直到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好像对世界茫然无知,浑不知世界之大,国宇之多。甚至一度传闻,鸦片战争爆发后,满清中枢对英国一无所知,其实这是冤枉满清高层了,虽然不了解英国的实力,对英国的科技愚昧无知,但是对于英国还是有基本了解的。
乾隆时期,清军就已经与英军在尼泊尔地区有冲突了,乾隆还特意为此问责马尔嘎尼,说别以为你们在印度搞什么主意我不知道。可见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活动已经是清廷知晓的了。嘉庆帝时期,清朝水师曾经多次与英军联合,打击广东南海洋面上的海盗,对于对方的作战方式和武器装备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马尔嘎尼使团访华
至于世界地图,在万历年间,中国就已经绘制出来了,而且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这就是《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与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与李之藻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并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把子午线向左移动度从而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位于该图的中心。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
此地图开创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绘制办法
《坤舆万国全图》长cm,宽cm,图的开头是用楷书题写的图名《坤舆万国全图》。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就是地的意思,舆的本意是车底座,延伸为承载万物。古人把地图称为舆图,《坤舆万国全图》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世界地图。
英国所在的欧洲部分
意大利人利玛窦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他于公元年来到广东肇庆传教。在广东期间,他画了一幅标有西方文字的世界地图,这只是一幅小挂图,利玛窦将其挂在教堂门口供人们参观,却引起了中国人的好奇和围观,虽然普通百姓看不懂其标注的文字。公元年,利玛窦获得批准,进京朝见万历皇帝,他给皇帝敬献了自鸣钟、圣母像和世界地图等礼物,万历皇帝对他带来的世界地图很感兴趣。
利玛窦
不久之后,利玛窦和一位中国官员李之藻合作完成了一幅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再次献给万历皇帝,这就是《坤舆万国全图》。地图上不仅欧洲地名全部用汉字标注,而且中国各省的名称在地图上也都能找到。
利玛窦是个外国人,不可能对中国地理了如指掌,中国地理的部分则主要由李之藻完成。据史料记载,李之藻曾在工部担任官员,三十岁时就曾自己收集资料,绘制过一幅全国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完成后,利玛窦为新地图作序,还绘制了很多小图,作为大图的辅助说明。
李之藻
《坤舆万国全图》与我们今天的世界地图已经很接近了,并且考虑到中国人的接受度,把中国尽量放在了世界中间。该图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是极其详尽的,李之藻增补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信息,超出对于其他国家的描绘,对于中国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详细标注,地图还描绘了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详细表现了其发源地、流经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发拉底、尼罗河、伏尔加河、印度河都出现在图中。图中的地理信息丰富。五大洲、四大洋、五带划分、山脉河流等位置、范围和命名等,虽然与今天的地图有一定差异,但不失为当时所见的最为详尽的世界地图。
天地仪
《坤舆万国全图》所表现的地球为一圆球,小图更阐释了地球是一个球星的概念,完全颠覆了中国的认知。其一是“地球”的概念,向国人直观展示了这种球形空间。虽然东汉张衡《浑天仪图注》言“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郑和下西洋之后《明史·天文志》也有“地圆说”的记载,但是中国传统对于天地的认知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信仰无不由此引发开来,例如祭坛、陵墓、宫殿等建筑都是从天圆地方的观念中生发出来的。
这幅有悖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地图却依旧得到万历皇帝的认可和喜爱,他让宫中画匠开始临摹这幅地图,赠送给皇子和皇亲国戚,此后,《坤舆万国全图》又流传到了韩国日本等国家,促进了整个亚洲的地理学、天文学的发展。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欢迎转载,须注明出处,禁止恶意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