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那一年,一位美国人来到中国,成了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43440.html

这张照片拍摄于年5月10日,五四运动刚刚爆发不久。照片中的C位,站着美国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他是那个年代中国教育界的“精神导师”。有不少中国的教育家出自他的门下,或者从他那里受益良多。

那一年的4月30日,杜威从日本来到了中国,5月3日,他受江苏省教育会邀请,做了一场题为《用平民主义做教育的目的,用实验主义做教育的方法》的演讲,剑锋直指传统教育的弊端。这场报告由黄炎培(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主持,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组织,蒋梦麟(前北京大学校长)翻译,据说听众中还有开国伟人。

在他演讲的后一天,大事发生了。

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这次运动不仅颠覆了社会大众对于大学生的看法,也彻底改变了杜威对中国的看法。他曾经认为中国是个积重难返的国家,五四运动之后,他的思想转变为“五四运动是中国国家感情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

5月12日,孙中山亲自赶到上海与杜威见面。杜威曾经在《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一文当中提到过这一次会面。他回忆说,自己曾对孙中山先生说过过重实用,则反不切实用”这一句话。过重实用,则反不切实用”,简单来说就是物极必反嘛,这四个字出自《吕氏春秋·博志》中的那一句“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改变了对中国看法的杜威,毅然决然地更改了自己的日程,原本只打算停留几周的他,直到两年后的年6月30日才离开中国。居住在中国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辗转11个省份,做了大约场演讲。

忙于“赶场”演讲的同时,他频频在美国的报刊上发表关于中国的文章,他甚至还在自己的文章中对美国在东亚的不光彩角色进行了反思。胡适对杜威评价道:“对于国外,他替我们做了两年的译人与辩护士,用最忠实的态度向世界为我们作解释。”

杜威告诉美国学界:“西方要想了解中国,必须要先充分了解中国的历史习俗和制度。因为是社会制度塑造了人们的思考方式,而非思考方式决定社会习惯。”

对于那些想要从外部干预中国的人,他劝诫说:“要实现中国的自由正如实现世界和平一样,其关键在于无为而治。给中国一个机会,并给她以时间……中国不会被外界拯救,因为她早已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西方世界那些急迫的改革措施无法融入她自身的智慧,对她而言毫无意义,也不具价值。”

“无为而治”四个字,恰恰与老子的思想相合。《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干预,要讲究规律地去做。

杜威是胡适、陶行知、蔡元培的思想导师,前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等人,都从杜威那里受益良多。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杜威对教育,对学校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6年12月,美国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将杜威评为“影响美国的位人物”第40名。

对于杜威,你怎么看?对于杜威的教育观点,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长按点赞,一键三连,鼓励我多多创作教育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2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