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是如何发生的

01我们所处的世界

年9月初,一位统计学家预言美国将出现空前规模的大萧条,受此不利消息影响,此前曾一路上涨的美国道琼斯指数,应声下跌10点。

然而,对于股市的动荡,时任美国总统的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却不以为然。他公开宣称,美国经济从根本上看是健全的,经济“形势很好,欣欣向荣”...

无疑,相较于一个“无名小卒”的警告,大多数美国人更愿意相信总统胡佛。

或者说,人性本能的“贪婪”,已经让大部分人从潜意识中,自动抹除了一切不利的因素。

可是,无视难道就代表“不存在”吗?

诚然,年之际的美国,在一百多年的工业化发展下,已经成长为了当时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工业国”。

在傲人的经济建设成就所迸射的强大发展自信中,仅仅是在刚刚过去的年夏季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就从上升到了、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就从上涨到了....

在彼时的美国华尔街,每一分钟都要新的百万富翁诞生、街头巷尾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只有不断上涨的股票与愈加天价的财富。

然而撇开表面这层“繁华”,其内里深层却可谓危机重重!

自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持“战胜国”剑全球经商的美国各大财团,虽然快速的回拢了战争时期的“投资”,但是一直到20年代时,因战争而蒙受了惨重损失的美国底层农民,却始终处于贫困状态。

当然,同样遭受同样境遇的还有美国工人,虽然从表面上看,年-年的美国工业产值几乎增加了50%,但是美国工人就业,总体呈现出高失业率与高迁移性的“双高状态”:

随着新机器对技术工人的不断取代,大批工人失业;

被裁员的工人,开始大批量向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服务型行业流动。

无疑,在美国工业产值不断飙升的20年代,充当美国国内市场基本消费者的工农群体的“消费乏力”,是美国资本家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由此,一个看似温情脉脉,实则血腥残酷的问题,开始被美国资本家们思考:

如何才能在不提升工资水平的情况下,扩大消费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为他们提供了解决方案:

随着小汽车、家庭电气用具等“新奇事物”的不断问世,作为美国社会主要消费支撑的工农群体,在“生活必需品消费”以外,开始有了其他的消费可能。

然而,小汽车也好、家庭电气设备也罢,这些新奇“耐用品”虽好,但是也并非如食品一般不可替代,特别是在收入的多年滞缓乃至降低下,大多数的底层民众还是更倾向于保守的消费理念....

不过,这种因为“穷”而产生的低水平消费,却并没有难倒资本家。

为了促进消费欲望的生成,透过早已普及至每一个美国家庭的磁石收音机和报刊业务,无数并不非常必须的耐用品,在“精致生活理念”的名义下,被普罗大众视为了生活必需品!

为了搭建欲望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分期付款和银行借贷,飞速成为了当年美国工薪阶层的时髦消费方式——从—年,美国社会通过分期付款进行商品支付的总额从二十亿美元火速拉升至三十五亿美元,短短五年间,增长总额竟然达到了75%!

不过,正如后来美国总统胡佛的乐观一般,随着生活水平在短时间内的飞速拉升,彼时的美国工薪农民阶层,也在“借贷”而来的高品质生活中,赞颂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对未来的愈富希望下,顿觉借钱的步伐也更加轻快了。

而与此同时,受到不断增长的社会消费需求刺激,资本倾斜下的生产“扩增”行为,更是随同疯狂!

然而,钱终究是“借”来的,收入多年滞缓的工薪阶层,不过是在用未来一个月的馒头,来换当下一顿饭的鱼翅。

试问,当馒头“借光”,鱼翅吃尽之日,将要发生什么?

朴素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银行永远都不可能“无限借贷”。

在风险控制下,银行必然会提高信贷门槛,由此引发的分期断供不仅将使得借贷者的美梦一朝破碎,由此引发的普遍性消费减少、产能过剩、银行坏账、挤兑恐慌、金融秩序崩塌,将毁灭一切....

当然,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年10月24日,星期四。

就在统计学家预言美国将出现空前规模的大萧条之后的仅仅一个多月,美股开盘即出现了空前的抛售狂潮!

短短24小时之内,高达万股股票被疯狂抛售,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这一金融狂潮,一直持续到了年中期,历时34个月。

受此影响,美股道.琼斯工业指数大跌了87.4%,而此前因消费刺激而旺盛的美国社会投资总额,也从年的四百零四亿美元,直降为年的四十七亿美元、美国经济整体倒退至少10年,危机席卷整个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岌岌可危!

02经济发展,需求为王

后来的历史我们大家都知道了。

一位名叫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美国男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今天,当谈到“罗斯福新政”时,任何一个稍微了解世界近代史的人,对于诸如“政府干预经济实施扩张性的财政赤字政策”等新政核心内容,可谓信手拈来。

在上帝视角下,没有人会去怀疑“罗斯福新政”,更没有人会去质疑罗斯福的决心。

但是你可曾知道,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相较于“干预”与“扩张”,罗斯福更加青睐于正统资本主义自由观念下的政府财政预算平衡。

没有谁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罗斯福去作出堪称截然相反的“改变”。

有人提到了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年,继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之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其“货币三部曲”之二的《货币论》。

与在第一部《货币改革论》中凯恩斯针对英国经济多年萧条不振的诊疗方案,即,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作用,并辅以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的温和调节,就可以稳定物价恢复经济不同,在凯恩斯年发表的“货币三部曲”之二的《货币论》中凯恩斯认为:

要想解决英国历史上最严重而漫长的萧条困境,必须实行银行体系的货币金融管理,操纵并调节利率去影响投资率,以达成稳定物价,恢复经济。

无疑,在西方资本市场“自由主义”还在大行其道的年,凯恩斯的论调,可谓惊世骇俗!

当然,隔着一条“大西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罗斯福也许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凯恩斯的经济学著作。

但是在年时,当两人第一次会面时呢?

每月两亿美元的赤字,将再次把美国带进萧条;每月三亿美元的赤字,将维持现状;每月四亿美元的赤字,将带来美国的全面复兴。

这是凯恩斯与罗斯福会面时,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话。

在凯恩斯看来,因为经济萧条导致大量失业,所以需要创造就业,而要创造就业,就需要政府上马大型公共工程,而要维持大型工程,在不增加税收的前提下,就需要政府保持财政赤字,发行国债....

不过,或许是凯恩斯的帝师作态触怒了罗斯福。

在后来与劳工部长帕金斯的抱怨中,罗斯福相当直白的吐槽凯恩斯“是个书呆子,一定是个数学家,而不是一个经济学家”。

并且更有趣的是,在与凯恩斯会面之后,罗斯福还在多个公开场合中,一遍又一遍的强调,“新政”中一切政府干预经济下所进行的就业创造与扩张性财政赤字,都是暂时的“止痛药”....

但是,真的只是暂时的吗?

这不禁让戎评想起了一个在金融专业中流传颇广的“段子”。

话说某日,大哥带着芝加哥学派、奥地利学派以及凯恩斯主义三人上街遛弯,偶遇自家小弟为了口饭,打的头破血流。

这时,芝加哥学派站了出来,抢食就应该打架,大哥只需要等结果就行,赢得撑死,输的饿死。

奥地利学派伸了下懒腰,朝你翻了个白眼,管你什么事?

这时,只有凯恩斯主义抱着大哥的腿哭着说,兄弟们没了大哥根本不行,饭大哥来分,胜负大哥来定!

试问,假如你是大哥的话,你更看好哪一个小弟?

戎评相信,看到这里时,大多数读者的心中对于小弟的最佳人选,恐怕已经有了计较。

毕竟在凯恩斯主义下,印钱放水、架桥铺路、修堤造楼,钱去哪里全凭你,订单给谁谁发财....

不过在此戎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凯恩斯虽好,但不可贪杯。

为何这么讲?

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发挥作用的核心,在于当社会经济发展因“需求不足”导致劳动力和资本闲置时,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去人为创造需求,进而将闲置劳动力和资本盘活,以最终克服经济衰退。

在整个过程中,凯恩斯主义并不创造任何实际的社会生产价值,他只是一种“短期需求管理政策”。

然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经济长期稳步增长的是人均社会生产水平,而人均社会生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决定作用的生产技术水平及参与作用的人均资本。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凯恩斯主义并不能对长期经济增长发挥多少实际作用!

当然,“需求管理政策”这还不是最致命的,重点是“短期”。

根据已有的经济发展实际模型我们可以得知,如果社会的劳动力和资本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如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已经无法在现有实际需求下,更进一步的去挖掘劳动力和资本利用潜力时,基于扩张性财政赤字的凯恩斯主义所带来的,必然是长期经济发展停滞下的恶性通货膨胀!

当然,他还有个更加简约的名字:“滞涨”。

是否越来越熟悉?

别乱想!以上只是美国的历史!

深度:以苏联为例,直面“平等”和“自由”的关系

“东奥加载失败,请刷新重试”,东奥对日本意味着什么?

大阪都梦碎!我们能从日本的都市圈困局学到什么?

深度:年,印度对我国藏南地区发动侵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