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简介 http://www.ykhongye.com/zjll/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 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逐渐加剧,全球气候呈现了一个变暖的趋势,地球南北极地区的冰线正在向南北极点退缩,结冰期也在逐渐缩短。气候变暖对于自然环境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南北极的动物生存会受到极大威胁,气候环境也会变得极端而不可预测。与此同时,南北极冰盖消融给人类生产活动带来了新的空间,其中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影响是可以开辟新的航道,以此提高远洋运输效率,促进人类经济发展,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冰盖变化图由于全球陆地、人口、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对于人类生产活动而言,冰盖消融在北极地区的影响远远胜过南极,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正是察觉到了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俄罗斯近年来加大了在北极地区的存在, 事部署自然不在话下,与此同时,还在积极组建世界 规模的破冰船队,数量将达十几艘,其排水量高达吨的型核动力破冰船处于海试和建造中的已有3艘。除了俄罗斯以外,北冰洋沿岸的欧美各国也在积极谋划对于北极地区的开发利用,除了为北极地区的海底资源所吸引,也看到了北极航道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
型核动力破冰船欧洲及北美大西洋沿岸到东亚海运通道的捷径
传统上,世界经济重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北大西洋两岸,随着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往北太平洋两岸转移。就经济总量而言,北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总量已经与北大西洋两岸并驾齐驱。因为北美洲同时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是上述两大经济区域的重叠部分。在北太平洋西岸,东亚地区的GDP加上东南亚的GDP之和已经约等于整个欧洲的GDP(年,东盟加中日韩三国GDP总量为22.67万亿美元,欧盟、英国和俄罗斯的GDP总量为23.23万亿美元)[1],如此看来,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北大西洋沿岸地区在经济体量上已经等量齐观,这其中的贡献主要来自东亚三国。
欧洲简图东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在世界的地位迅速攀升,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广泛的货物贸易往来,这其中欧洲和北美尤为重要。过去,由于陆地阻隔,东亚与欧洲、北美的货物运输需要经过万里之遥的路途,运输成本较高,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率受到很大影响。一旦北极航道得到大规模开发,这种状况将会得到有效地改善。
欧洲到东亚以鹿特丹到上海的海上航线为例,当前走地中海-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航线航程约为2万千米,如果往北走北冰洋航线,这一航程约为1.5万千米,缩短了千米,节省了四分之一的时间和燃料消耗[2]。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到东亚以纽约到上海的海上航线为例,当前最近通道是走巴拿马运河-北太平洋航线,航程约为2.4万千米,如果走北冰洋航线(巴芬湾-波弗特海-白令海峡),这一航程为1.6万千米,缩短千米,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燃料。可以看出,无论是欧洲地区还是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与东亚的运输往来,走北冰洋航道都是最近的海运通道,而且对于大宗货物的运输效率也是所有运输通道中 的。
北冰洋海运航线的开发能够缩短欧美到东亚的经济距离,会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重心向北太平洋沿岸转移,世界经济会加速迎来太平洋时代。
纾解马六甲之困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中东石油的开采,东亚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促成了印度洋到北太平洋航线的必经之路马六甲海峡成为海上咽喉,东亚各主要经济体中日韩视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是国际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达到10万艘(大部分为油轮),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的油轮是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
作为战略要冲的马六甲,已经成为大国必争之地,也曾经成为海盗猖獗的地区,依靠这条航线的各国海洋运输正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威胁,给马六甲纾困已经势在必行。一旦北冰洋航线被大规模开发利用,欧洲到东亚的货物运输可以绕开印度洋航线,马六甲之困也就自然得到有效缓解。
马六甲海峡北冰洋沿岸冻土开发成为可能
北冰洋沿岸分布着广袤的陆地,包括亚欧大陆、北美大陆、格陵兰岛等,分布着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州、加拿大、格陵兰岛(丹麦)、挪威等国家和地区,北极圈以内的陆地面积约为万平方公里,由于气候寒冷、冰层覆盖,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处于未开发状态。如果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沿岸地区冰层消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活动将可能涉足这片极寒之地。
北极地区俯瞰图北冰洋航道的开发对于北极沿岸地区的影响,具体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例来进行说明。俄罗斯人口约为1.44亿,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在其面积达万平方公里的远东地区,只分布了万人口,人口密度约为1人每平方公里,是一片地广人稀的广袤土地。为了促进远东地区开发,沙俄时代就修建了通往远东的铁路,只可惜铁路运输能力终究有限,单列火车的运力不过几千吨。如果北极冰盖进一步消融,北冰洋航道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将出现更多的港口,海运将取代铁路,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能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提供关键的前提条件。
俄罗斯远东地区(紫色粗线条以东)对于北极地区的开发,俄罗斯其实早有远见。除了积极新建核动力破冰船,最近还提出了巨型水下油轮提案Pilgrim,这种游轮类似于潜艇,用来在北极地区运输 天然气(LNG),水下排水量将达到18万吨,能满足北冰洋航线全天候的运输需求。
俄罗斯孔雀石设计局提出的Pilgrim潜艇客观上将促进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
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不断消耗,现有可开采油气储量面临枯竭的危险,在其他能源还未形成完全替代作用的情况下,开发新的化石能源成为一种无奈之举。北极地区的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当可观,根据美国地质局发布的报告,北极地区未探明的油气资源占全世界未探明的油气资源的22%,其中包含了全球30%未被发现的天然气储量和13%的石油储量(北极圈以内北冰洋海底的石油储量超过亿桶),且大都分布在不足米水深的近岸。其中,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北极丰富的化石能源成为吸引各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