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大西洋 >> 大西洋美食 >> 呼兰学霸不想输

呼兰学霸不想输

采访:王小笨

作者:王小笨

提到呼兰这个词,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大概是萧红,这位民国才女写过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萧红是呼兰人,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开始为故乡做传。她笔下的呼兰人对生活抱有一种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呼兰这座小城的溃烂和痛苦会让你心生悲悯。

但现在不一样了。

如今提到呼兰你会忍不住想笑,一张被人戏称为“熊猫大侠”或者“小浣熊”的圆脸会迅速浮现,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他如同连珠炮一般的语速,和浓重的喘息声。

《脱口秀大会》第二季第四期和第五期,呼兰的表现都很出色。第四期的段子在微博上广为流传,第五期则直接拿了爆梗王。不过对于这些成绩,呼兰只说了四个字,“没有想到。”

事实上那些段子的创作过程是极度痛苦的。两场读稿会(残酷开放麦)连续进行,前一晚读稿会持续到晚上11点,回到房间后呼兰马上开始下一场的创作,写着写着他感觉自己“要晕过去了”。

写到凌晨一点半,他睡着了。清晨五点半他醒来,发现两点半的时候导演组还在催他们的稿子。他决定咬牙坚持,三个小时后稿子出来了。两场录制也是连续进行的,他拿了一个第一一个第二,他顶住了。

那一刻他在心里给了自己一个小小的肯定,“我X,这个创作力还是OK的。”

把呼兰的身心推到极限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要上班。

舞台上嬉笑怒骂的形象之下,包裹着他的另一重身份:互联网公司软件开发团队负责人。工作中的呼兰形象相对严肃,他带着一个技术团队,工作中从不会闲聊,“工作就是工作。”

碍于上下级身份关系,同事们聊天的话题中没有脱口秀的影子,同事即便去看了他的演出,也不会主动和他谈起。这一点得到工作人员的证实,一个工作人员的朋友恰好是呼兰的同事,讲到朋友去看他的现场,他说,“你看,这事我都不知道。”

他很忙,工作时间不是,而是。写段子写到晕倒的那天,他还是照常去上班了。于是就有了节目上那张略显夸张的时间表,那里面他的一整天被严格分割,精确到分钟。

“我在节目里面有说,但是给我剪掉了。其实我不是说我特别想展示我一天有多忙,我说这是我非常特殊的一天,就是残酷开放麦的一天才这样,不是说每天都这样,每天这样就死了。”

很多提前准备的问题都落空了,工作和脱口秀并不需要平衡,“一步步都在这,就是这事你不能压着嘛。”目前还没有忙不过来的时候,“节目密度强度已经够大了,但还是能行。”

如果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写段子呢,段子的质量会不会更高?“你给我们三天时间写,头两天可能也啥都没写出来,就是最后一天晚上干出来的。你们不也是一样吗?这都是规律。”

规律归规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间表倒是很符合人们对他另一重身份的认知,那也是呼兰身上绕不过去的话题:哥大学霸。准确来说,哥伦比亚大学精算系高材生。

采访的过程中坐在旁边的池子突然向他求助手机游戏里的一个决策,他几乎不假思索地给出了答案,「点这个」。这时候一个高智商学霸的形象呼之欲出。

但呼兰自己从没把哥大学霸当回事。

笑果的同事讲过呼兰的一个段子,说他上大学的时候,跑去拉斯维加斯玩牌,赚到了自己大学的学费。段子总体正确,但细节有误。玩牌的地方是东海岸的大西洋城(美剧《大西洋帝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挣到的钱没有学费那么多,“但确实不少赚。”

我提起了数学家张益唐的朋友说他能记住60副牌的故事,呼兰连连否认,他强调自己完全没有数学家的那种脑子,只是可以和一般人一起打一打,“就赢那些普通的美国人其实是绰绰有余。”

我并不满足于这个答案,继续追问他,“高智商对脱口秀有帮助吗?比如表达的信息密度这些?”呼兰再次悄悄挡开了这个问题,“我个人感觉还好,我就没细想过这个问题。”

随后他指了指池子,“语速这个跟上没上过学没关系。池子还没上过学,对吧?他语速还快,对吧?”

《脱口秀大会》最新一期节目之后,呼兰的段子上了热搜,他母亲“东北金融女魔头”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这已经不是呼兰这一季节目里的段子第一次走红,之前的两次和两个“罗胖”有关。第一个“罗胖”罗振宇是他在段子里调侃的对象,“你帮人学习就帮人学习,你骂我干什么玩意呢”,这段话引起了很多被焦虑和成功学包围的人的共鸣。

第二个“罗胖”罗永浩在微博上转发了呼兰的段子,配上了一个点赞的表情,呼兰也转发这条微博,“谢谢龙哥,我和周围很多朋友也都是听老罗语录开的蒙。”

听老罗语录开蒙是真的,但呼兰的幽默天赋是从小就展现出来的。不光是幽默,还有调皮的天赋。呼兰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他和同学称兄道弟,“什么坏事、脏事全都干”,而且因为有他的存在,出了事在老师那里也可以平掉。

能够去哥大读书也是机缘巧合。大学期间他在美国交换两年,选修了一位在概率论领域非常知名的教授的课程,教授很欣赏他,就帮他写了推荐信。

和国内很多脱口秀演员一样,呼兰接触脱口秀的也是通过人人网上广为流传的那些小段。在哥大上学的时候,他看得最多的其实是深夜秀节目。那些节目可能更接近于脱口秀这个词本来的解释,单口喜剧(stand-up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