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罗修士的世界地图,反映了作为15世纪中叶欧洲最繁荣的商业文化中心之一的威尼斯共和国对世界的看法。这幅地图被十六世纪的乔瓦尼·巴蒂斯塔·拉穆西奥(GiovanniBattistaRamusio,-)誉为“威尼斯的奇迹”之一,可以算作有史以来最具远见的宇宙学作品之一。
这幅收藏在威尼斯马可国立图书馆的世界地图目前由威尼斯马可国立图书馆与伽利略博物馆合作,以线上展览的方式展出中。展览分为导言、历史背景、互动探索、宇宙志和文献材料、接受过程、其他的世界地图、绘制世界的方法、陆地与海洋、数字博物馆九个部分,以视频与交互结合的形式,展现了地图从生成到流传的整段故事。展览有意大利语、英语、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四个版本,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前往观看。我们在这里也整理了部分展览信息,以管窥毛罗修士的世界奥秘。
这幅世界地图被绘制在一个直径为厘米的平面圆内,并内接于边长为厘米的方框中。它综合了托勒密(KlaúdiosPtolema?os,约-约)的《地理志》(Geografia)和众多海图,记有数以千计的铭刻文和数以百计的图像。与中世纪地图中常见的对基督教的象征性描绘远远不同,毛罗修士的世界地图代表了一个特别以人类、商业和旅行为中心的制图空间,包含了这个时代最宏大的梦想。
毛罗修士的这幅世界地图用极其奢华的金色和天蓝色进行绘制,后一种颜料取自于对青金石的磨取。
▲
世界地图细节
内接于正方形之中且为位于四个角的圆所环绕的轮型结构,是一种经典的构图方式,让人想起古典的装饰图案:德性、七宗罪、月令和创世记等主题的手稿、木刻和绘画中都可以看到同样的安排。
▲
轮形结构的其他绘画
世界地图内接于一个分为三大地理区域的圆中:欧洲、非洲和亚洲。这种组合方案是经典的“T-O”型世界地图的形式。
▲
“T-O”型地图结构
这幅地图将南方放在顶部。它没有比例尺,没有方向线,没有赤道,也没有南北回归线。唯一的方位元素则是八只罗盘方位图,落在圆周线的边缘,对应于主要的风向。
▲
放大的八只罗盘
除了几何的中心,这幅地图还有一个象征的中心,偏向西方,与耶路撒冷城对应。毛罗修士认为,如果考虑到人口主要集中在可供人类居住之地的西边,那么耶路撒冷事实上就是在世界的中心。它被一只与排列在周围的八只罗盘方位图相似的罗盘方位图标出。
▲
地图中的耶路撒冷
毛罗修士遵循古代的宇宙志观念,在周围绘制了许多岛屿。它指出已知和未知世界之间、可供人类居住的地区和环绕着它们的大洋之间的陆地如何变迁。
▲
圆框边缘以岛屿形成的界线
除这一界线之外,还存在着阻止航海的黑暗世界,它使船只陷入汹涌澎湃的水浪之中,无法脱险。
▲
毛罗修士写道,
与其在这样的水域航行:“还不如去死。”
在圆框之外,被方框所包含的四个角中则来表示宇宙志的区域,即天体世界和月下世界,通过七种威尼斯方言书写的卷轴式说明、三种宇宙志图解和人间天堂的表现说明其范围和重要属性。
▲
位于左上角的天体世界
展现了地心说体系
▲
位于右上角的月下世界
左边的文字讨论了潮汐起因
▲
位于右下角的说明
讨论土、水、气、火四种元素之间的绝对和相对大小
▲
位于左下角的人间天堂
在圆框内部则绘制着一个已知世界的区域,即地球上已知的可居住部分。它通过百余幅的图、地名和文字表现出来。
这幅世界地图被认为是“地缘政治”一词被创造出来之前的一种国别的地图。通过对书信资料和途经威尼斯的旅行者的报告的挖掘,毛罗修士记录了已知世界的主要王国的地理分布。
▲
世界地图中的地理分布
康斯坦丁诺波利仍旧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这一标志也推断出这幅世界地图的日期是在年之前。
▲
康斯坦丁诺波利
在亚洲大陆,契丹和蛮子(Mangi)仍旧被标明是大汗的统治之地,事实上,他的信息来自于十四世纪的马可·波罗和鄂多立克的游记,但忽必烈的蒙元帝国在同时期已经被明朝所灭。
▲
亚洲
▲
日本国
▲
英格兰和苏格兰
▲
印度洋
▲
地中海
这幅地图强烈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