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战争美日两国交战,竟被几幅小小的海

白癜风能冶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07.html

引言

美籍波兰裔海报画家阿尔图尔·谢克于年完成的一幅揭露轴心国邪恶本质的插画海报。由于其绘画作品通常将轴心国领导者加以贬低丑化,希特勒曾表态愿出重金来换谢克的一条性命;而这位被罗斯福总统夫人誉为“有如反抗纳粹的一支军队”的犹太画家在整个战争期间共创作了不下40余幅宣传作品,影响力遍布全美和欧洲占领区。

与此同时,戴维斯自然也没有忘记宣传自己的盟友。不过客观来说,战时新闻处对于盟国的宣传工作做的并不十分到位。在年的整个下半年里,参与《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工作的另外25个国家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一个整体以贴花的形式出现在战时新闻处和其他一些政府机构的官方海报上。但事实上,很多民众根本不知道海报上那一面面国旗代表的是哪个国家,也不大愿意逐一观看蝇头小楷般的说明文字。

唯一让戴维斯感到欣慰的是,尽管这类表现手法略显拙劣的海报一直到年仍被不断地创作出来,但实际上由于一大批揭露敌人罪恶的海报足以让美国民众群情激奋,因此这些海报倒也并未明显遭致民众的反感情绪。与政府机构不同的是,美国民间为同盟国摇旗呐喊的海报却不乏传世佳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于年9月起刊登在《星期六晚邮报》上的5幅配诗海报。

这5幅海报的所用诗歌全部摘录自首位获得“国会图书馆桂冠诗人”称号的约瑟夫·奥斯兰德于年完成的组诗《不可征服的民族》。随后杂志方又请来了萨尔伯格、罗伯特·里吉斯、艾弗瑞·亨利、斯蒂凡·多哈诺斯和约翰·阿瑟顿等5位知名画家分别完成了以捷克斯洛伐克、希腊、波兰、挪威和荷兰为主题的海报。这5张海报的立意、取景尽管各不相同,却将这几个与纳粹德国进行顽强抗争的民族的不屈精神传递给了每一位美国读者。

而这5张海报也成了二战期间反映盟国抗击纳粹的主要代表作。刊登于年10月这一期《时尚男士》杂志中的一幅宣传海报,作者为捷克裔画家扬·吕文巴赫。配图所用的曲谱和歌词出自15世纪时期捷克地区胡斯人的战歌《汝当以神之勇士》,另外捷克斯洛伐克的治国箴言“真理至上”也被放在海报的显著位置。

此外,美国国内的一些国际救济团体也创作了大量此类题材的海报,而我们在这里似乎也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民间组织在二战前后的发展简史。早在年9月德国武装入侵波兰后,美国国内就已经出现了旨在帮助波兰重建的救济委员会。不过第一个正式的救济金团体却是组建于年12月,在苏芬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周,前任总统赫伯特·胡佛便组建起了一个名为“芬兰救济基金会”的团体。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位和现任总统罗斯福关系极为糟糕的前任总统还是一位心存良善的慈善家,通过他的努力,这个基金会倒也在短短两周的时间内筹集了近40万美元。而美国国内真正具备救济性质的民间团体则是由娜塔丽·拉萨姆女士于年6月在纽约组织起来的“心系不列颠”救助队。这一组织的目的并非在于筹集资金,而是通过简单的手工劳作为往返于大西洋航线的英国船员提供衣物和御寒品。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这一组织在美国东海岸迅速发展成了一个拥有个分支活动点的大型团体,他们一共为这些英国海员提供了超过5万件毛衣、5万双袜子、3万条围巾、1.8万双防水靴以及8千顶毡帽,其总价值超过了万美元。截至年底,美国国内的这类团体共有家之多,并且始终保持着每月新增至少5家的增长趋势。

尽管在年4月通过的修订版《中立法案》严格限制了美国为18个国家提供武器、物资和资金方面的援助,但这丝毫未能阻碍这些救济团体的发展壮大。实际上这18个限制国家并不包括苏联、中国和芬兰等国家,而他们中的多数此时已经与轴心国展开了斗争。这一数据到年底的时候已经扩大到了家,其中有61家为宗教性质的救济团体,包括联合犹太人经济寻求会和美国基督教难民委员会等。

随着美国参与二战,这些救济团体的活动也变得更为活跃和积极,《中立法案》的根本废除不仅让他们不再顾虑重重,更可让他们公开地向民众进行推广宣传以筹集到更多的救济资金。为了最大可能地强化这些团体的工作效率,一个名为“战时救济团体总委员会”的组织在年2月应运而生。随后,这些救济机构各自之间取长补短,从资金筹集、物资供给再到主题宣传,逐渐开始形成一套完善的救济组织架构。

后根据罗斯福的要求,政府机构又于年7月开始介入该委员会的部分日常事务,委员会也同时更名为“战时救济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随后加强了这些救济团体的整合力度,即通过有效的合并或合作,使这些团体专门从事某一国家或团体的救助工作。第一轮被要求合并的64家团体不久之后就成为了另外一些大型团体的分支机构并专门从事某一特定工作。

至于那些执意不肯采纳政府意见的团体,美国政府则采取撤销其运行执照或冻结其资金支出的办法迫使其必须在退出和妥协之间做出选择。尽管这些救济组织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但截至年底,一共有家团体合并、退出或是撤销。这种归类性质的合并尽管从根本上促进了整个救济工作的推广,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调度,但也间接削弱了这些目的不同的团体间的沟通和合作。

从年底开始,很多美国人就逐渐发觉,要求为某一国家提供帮助的海报数量开始明显增多,而它们绝大多数出自这些救济团体之手。在帮助盟友的态度上,即便是政治制度水火不容的苏联,美国人似乎都展示出了摒弃前嫌的大度,起码在战争进入末期之前,美国人都自觉自愿地与之为友。

至战争结束,这些救济团体的数量被合并至98家,但就是这些团体却最终创作了不下幅风格迥异的宣传海报,也为美国的盟友们筹集到了50余亿美元的资金。不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美国民众的捐款带有强烈的个人倾向,他们更喜欢将手中的钱捐给自己的族裔或原籍国家。

另一方面,当美国与其他同盟国一起为日军潜艇击沉运载伤员的澳大利亚医疗船“半人马”号而强烈声讨的同时,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海报也开始更大范围地将轴心国的残暴罪行展示给美国民众。和先前提到的那些鼓舞士气的海报相类似,揭露敌人罪行的内容很多都是与加大生产、购买债券和招募征兵等主题联系在一起的,单纯反映敌人罪恶的海报数量已经显著减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就没有素材可供挖掘。

这幅由澳大利亚画家鲍勃·维特莫尔于年完成的海报名为《工作、拯救、战斗……为这些护士报仇》,其主体内容反映的就是医疗船“半人马”号遭日军潜艇鱼雷袭击后的场面。年5月14日,该船在昆士兰州外海域的司特布鲁克岛附近遭遇日军伊-号潜艇攻击而沉没,全船人中仅有64人最终获救,遇难者中有人为盟军伤员。

首先进入公众视野的是由陆军部创作的一幅以“日军处决空袭东京行动成员”为主题的海报。在杜立特指挥的这次轰炸行动中,美军共有8名机组成员被日军俘虏,后经瑞士驻上海使领馆得到的消息,这8名机组成员已于年8月28日在日军并未告知控罪的情况下被审判,其中3人于10月15日在上海第一公墓遭枪决,另外5人则因“天皇仁慈之心”的感召而改判终生监禁。

在海报中,创作者仍使用照片素材作为主题的纪实手法,一名被蒙住双眼的美军飞行员在两名日军的挟持下缓步走出监牢,整个场面显得压抑而又无助。陆军部利用简单的一张照片就向美国人充分地展示了日军粗暴行径所带来的恐惧,同时也借着主题鼓励国内的生产工作。

结语

当然我们也要说明的是,陆军部的这张宣传海报多少有些善意地误导了民众,让人误以为这张照片拍摄于行刑前。实际上照片中这位名叫罗伯特·海特的空军中校并不是遭处决的3名美军之一,他不仅幸运地活到了战后,还是少数几名至今依旧健在的轰炸行动参与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